谈微型诗的“分行” 作者:寒山石 时间:2006-4-11 周二, 下午1:08 谈微型诗的“分行” 文/寒山石 1、限行 诗是分行的艺术,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把微型诗限定在三行以内是否必要呢? 第一,这是诗体的创新。所谓诗体,即是诗的格式,一般包括句式、句法,篇章结构,声韵等因素,这些因素,用不同的方式组合所形成的格式,丰富多样,无限精彩,而微型诗只是其中之一。微型诗从其勃兴的客观环境来看,是“变革时代的快餐文化”,是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而蓬勃发展的微型文学大潮的一条支流;从创作主体来看,体现了诗人对精致化艺术的自觉追求;从诗体发展本身来看,微型诗是从小诗中分离出来的独立诗体。所以,微型诗是客观现实需要、主观自觉追求和诗歌发展规律交互作用下兴盛的一种崭新诗体。虽“微”,但却承载着时代发展的需要、折射着诗人灵魂的颤动,也承负着探索新诗发展的使命。 第二,这是限制中的自由。微型诗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是“针尖上的舞蹈”,这是一种限制,应该说,这种限制较之格律的限制,要宽松得多了。闻一多先生就曾把诗歌创作中追求格律形象地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但他说:“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镣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作诗的才感觉格律的束缚。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得障碍;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得利器”。所以,有限制必有反限制。正如歌德所说的“在限制中才显示出能手,只有规律能给我们自由”。明王夫之《薑斋诗话》云:“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势’字宜若眼。若不能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方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微型诗虽三行之内,却能孕蓄无限于有限,以有限体现无限,如同在一幅不足盈尺的画面,渲染出浩瀚无际、绵邈不尽的景象和情意,激发出读者丰富的联想、杳渺的遐思。这正是微型诗“限制”与“无限”的艺术辩证法。 第三,三行以内的限定并不排斥三行以上。所以,在创作过程中,不要为了三行而三行。诗,应该是生命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抒写,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行于当行,止于当止,不削足适履,该多少行就多少行。只不过多于三行,就是小诗、短诗甚或长诗了。如韩瀚的代表作: 重量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有人硬是把它“修正”成三行诗: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这种为了“三行”而拼凑“三行”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如同龚自珍《病梅馆记》所云,是一种“斫直、删密、锄正”,以致成“病梅”的做法,所以还是“纵之顺之”,符合诗歌内在的节律为好。 2、断行 第一,断行不是“断句”。断行指诗人将本应属于一行的内容分为两行或几行。在现代新诗中,一行,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半句,甚至是一个词、一个字。所以行不同于句,一行未必是一句,一句也未必是一行。这样的例子在微型诗中也俯拾皆是,如王尔碑的: 墓碑 葬你 于心之一隅 我就是你的墓碑了 邓芝兰的: 忆 一枝很瘦的往事 有幽香 来自淡淡的故人 其中“葬你于心之一隅”、“有幽香来自淡淡的故人”均是一句被断成两行,这种断行造成的停顿更能够表达出诗人的心境。 第二,断行不是“臆断”。断行是一门艺术,对断行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呈现诗歌内在的意蕴美、节奏美和外在的形式美、建筑美。断行恰到好处,而且加强了诗的音韵之美。如穆仁先生的: 流行病 流行的最好,流行的时髦。 呵嚏!———这是我刚染上的 流行性感冒! 其中“这是我刚染上的流行性感冒”一句,分成两行,便有一种结构美和节奏美。 又如非马先生的: 砖 叠罗汉 看墙外面 是什么 在这首微型诗中,“看墙外面是什么”原本只是一句,但诗人巧妙地断行,便创设了一种造型美,并且在吟诵的间歇中留下了畅想的大空白。是呵,不满足墙内的狭小地界,外面的大千世界、广阔天地当是怎样的极富魅力。 再如蔡培国的: 月 一条银色的扁担 这端天涯 那端 故乡 其中“那端故乡”分行置之,的确有一种“那端”真遥远的感觉,诗人的思乡情跃然纸上。 第三,断行不是“断裂”。断行是一种节奏,断行的控制是节奏的控制。断行必须不影响句子的意境,不可以破坏其内在的连贯性。这是一个大原则。譬如柯岩的: 焰火 ———题卜镝画 我问:世界上还有什么 比焰火的颜色更多, 邻居的哥哥说:“生活”。 又如麦芒的: 档案 白纸。黑字 一堆 醒着的历史 这两首微型诗正是将“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焰火的颜色更多”、“一堆 醒着的历史”一句分行,增强了节奏感和形式的美感。 可惜有的作者,未能掌握住这个要点,却故意的去玩分行断句的把戏。常常把原来很好的一个句子,活生生地劈成几段,弄得意思不能连贯,这也是不足取的。 3、空行 节与节之间的空行,表示比行距更大的空隙。分节虽然也有节奏的功能,却是基于内容的组合,更多地属于篇章结构的范畴。但应该明确的是,空白往往虽是沉默地出现,却发出一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微石的: 摸相盲人与少女 皱裂畸形的手握柔嫩的青春 水灵灵大眼望着鱼眼翻白 又一次黑暗战胜光明 这首微型诗中,“皱裂畸形的手”和“柔嫩的青春”、“水灵灵大眼”和“鱼眼翻白”就已经构成了强烈的反差,但空行之后,一句“又一次黑暗战胜光明”则振聋发聩,使人感叹于“摸相盲人”的心机和青春少女的愚昧。 又如王耀东的 冬天 一位严厉的法官 在冰冷的诉讼之中 他脸上绽出春天 我们完全可以说,冬天是“一位严厉的法官”这就是一首一行体的微型诗了,但在一行空白之后,诗人却又写道“在冰冷的诉讼之中/他脸上绽出春天”,便写出了这种“严厉”既有冬的“冰冷”,又有春的“和暖”,诗意更加丰沛盎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非马先生在《我对微型诗的一点看法──<滴水藏海>读后感》一文中,提出三行“包括不包括空行”的问题,应该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对于微型诗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我以为,三行不包括空行,其一,空行是诗的分节,微型诗也可因为空行而分为两节;其二,更重要的是,空行不是空白,“空即是色”,“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空行的出现、位置以及与标题行、内容行的前后联系显然非常重要,能够揭示停顿和“留白”处所寓含的深刻意蕴。空行的恰当置入,可为微型诗创设出一片新的天地,这是值得重视的。 4、跨行 诗歌的跨行指有意加入的空行,为诗歌带来意义空白,起到强调和引发读者思考等作用。所以以非马先生的一首小诗为例: 鸟笼 打开 鸟笼的 门 让鸟飞 走 把自由 还给 鸟 笼 这首诗在台湾曾引起过轰动,并入选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编注的《国文选》。在这首诗中,断行如“鸟”和“笼”各占一行,引发思考:到底是“把自由还给”谁?是还给“鸟”还是“笼”?空行也就是“走”前后的分节,既衔接前后,又造成了很大的空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跨行的运用,“让鸟飞走”原本只是一句,诗人不仅将其断行,同时还加入一个空行,而在“走”之后,又加入一个空行,这不单是分节的意义了。且看,“让鸟飞走”的“走”,如同一只自由的鸟在飞;同时,又贯通上下,一个斩钉截铁的“走//把自由/还给/鸟/笼”,表达出诗人鲜明的感情。正是在这样的断行、空行与跨行中,创造了一种“出实入虚,大实大虚”之境。 打开鸟笼的门 让鸟飞走 把自由还给鸟笼 如果把这首诗这样排成三行,便诗意淡然了。 不过这种跨行的形式在微型诗中,笔者还是没有见到的。试作一首: 雪花 是 谁 ? 把 广 寒 宫 晶 莹 的 露 珠 精 致 地 雕 成 这 六 瓣 纷 纷 扬 扬 的 花 其中所有的字间都留有一定的间隔,并把行与行错落开来,意在描摹雪花纷飞的景象。而“这六瓣纷纷扬扬的花”一句,不仅断行,同时故意加入一个空行,意在形成天地之分,展示出雪花纷纷扬扬自天而落。 2006-4-11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108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