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工人诗人王学忠的诗

作者:衍

时间:2008-7-30 周三, 下午5:39

读工人诗人王学忠的诗

屠岸

王学忠作为工人诗人,出现在中国诗坛。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国诗坛上出现过工人诗人,如黄声笑,李学鳌等。他们的诗大都是新社会工人阶级的颂歌,充满了豪言壮语。这是那个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的产物。王学忠不同。他曾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工人,在国企改革过程中下岗,下岗后干过三轮车夫等多种职业,备受生活的煎熬和痛苦。他的诗也是时代的产物,但时代不同了,他的诗与上述那种豪言壮语完全不同。

王学忠来自社会底层。文件上说“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但现实生活的工人,他们的生活,却呈现纷繁复杂的状态。王学忠的诗反映了下岗工人的生存现状,他们的辛酸,苦难,挣扎和希冀。他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描写工人,而是作为一个工人来抒写自己亲身的经历,亲身的感受,所以能给人特别真切、实在的感觉。这正是他的诗的特色。

当今的工人诗人们已经登上并活跃在中国的诗坛。从许多诗歌刊物上可以看到工人诗人的作品不断发表,受到舆论的关注。最近我还看到许强等主编的《中国打工诗歌精选(1985——2005)》由珠海出版社推出。这种出版物可能不止一种。可以看出,中国的民工诗人已以群体的姿态出现。中国新诗近年来出现“双轨”现象。一些诗人写诗过于私人化,泡沫诗、庸俗诗泛滥。与此同时,中青年诗人人才辈出,优秀诗作不断涌现。真诗在与伪诗的拼搏中成长。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再次提到日程上来。中国新诗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民工诗人群的出现之所以受到重视,正是因为他们的诗作贴近现实,贴近民生,喊出底层群众的呼声,同那些极端私人化的诗歌形成了对照,对那些庸俗的诗歌泡沫形成了冲击。王学忠正是这个民工诗人群中具有实力的一员。

王学忠的一些重要诗作,如《中国民工》,《国企妈妈》,《呼唤铁人》,《真的,那不是泪》等篇,涉及重大主题。国企改革要不要进行?回答是肯定的,改革的成果是显著的。但如何改革,改革带来的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必须直面。“执政为民”的方针绝对正确,但人民要求落到实处。王学忠的作品正是这个重大问题的诗化表达。然而他不是就这个问题进行概念化的推理。诗必须是形象思维。他注重形象的构建,通过形象展示思想。例如他的诗《轮胎》,写轮胎永远在与尘埃相接的底层旋转,与冰雪为伴,与风雨为伴,走过沟沟坎坎,天苍苍,路漫漫,伤痕斑斑,鞭影映在心间,(有鞭影,当是指有橡胶轮胎的牲口拉的大车),直到生命的终点。这里,无一不是写轮胎,又无一不是写民工。这首诗通过轮胎的形象,提出一个问题:民工的命运何时能改变?

王学忠的诗,题材不限于工人。他的视野广阔。国家,社会,人生的各种形态,都在他的笔底出现。有的诗是正面陈述,有的诗是托物言志。有抒情诗,有讽刺诗。有成人诗,有儿童诗。但总是从一个中国工人的视角出发。比如《唱给驻村队员的歌》,抨击了公款吃喝的丑恶;《群众呼声》呼吁干群关系、官民关系正常化,要求“利为民所谋”的落实。《水龙头》和《戴锁的鹦鹉》是姐妹篇,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和“舆论一律”现象进行自己的考量,令人深思。他的一些写儿童的诗如《小鸟》,《小灰鼠》,《羊肉串儿》等,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无邪,儿童对生命的天然关切,对善恶的直观感知,就不仅仅是一般的儿童情趣了。

王学忠的诗,在学术上作了探索和追求,对语言进行了提炼。他写的大都是半格律诗,有时用韵,做到了有音乐性,能悦耳。有的诗在段式结构上用功,作了安排,讲究对称,参差和均齐,富有“建筑美”。但也有些诗语言上不够精练,在艺术上还嫌粗糙。我想,王学忠写诗是开了一个好头,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更成熟,更优美,更有力的诗句正在等着他呢。

2008.1.12

于北京

(屠岸,诗人、翻译家,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8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