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骨头”或“高度”

作者:山城子

时间:2008-3-04 周二, 下午3:19

“骨头”或“高度”

——山城子诗话[1]

文/ 山城子

在诗网攀援,常常遇到“骨头”。是谁最先把“骨头”拽进了诗行?我无意考证。谁若知道最好相告,那定是一肋香骨。

见别人用“骨头”作诗,有人觉得时髦,遂追随。张三骨头,李四骨头,踏入诗丛一如进了乱葬岗子,生怕踩在脚上,引出不舒服。

山城子以为追时髦也别盲目,一定要追出新来,才可追。比如新得如刚出锅的牛排,色香味全在。

今日闲翻《澳洲彩虹鹦》第十三期,有幸得遇——李丹萍写有一首《海边女孩》,16行分四节。最后一节是这样写的:“坐到几乎要蒸发的时候/ 她也没想清楚/ 满海滩的卵石/ 是时间的骨头吗”。这里新在时间被拟,卵石被比,双格并驾既美,而想及那原本有楞的个性,居然被时间磨得圆滑了,然质地的坚硬依然,则十分地耐人寻味。

“高度”一词在诗苑不少于“骨头”的泛滥。谁最先“高度”的呢?那一定很有高度的。尔后蜂起的“高度”,就不大好说了,大多或者就像争抢穿名牌鞋,极少美国原造,大体都是“三来”出来的赝品。

非诗人的焦裕禄有一句名言,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句话太宝贵了——于各种实践,于诗。

我也写诗,有人喜欢,有人嗤之以鼻(不介意的,“贾府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拿到这样的场合来说,足可以比作鸡蛋。鸡生蛋在窝底,注定了没有“高度”,且谁也挑不出“骨头”来。不信您去查查看。

又:诗友们遭遇过哪些滥词?不妨拿出来示众。

2008-3-4/ 上午于文化村

_________________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6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