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冬婴诗的艺术特色

作者:钱志富

时间:2008-5-05 周一, 上午1:04

简论冬婴诗的艺术特色

钱志富 忻青青

作者简介:

钱志富,男,1966年5月出生,四川武胜人。现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学和英美现当代文学研究。

忻青青,男,1963年3月出生,浙江宁波人。现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学士。主要从事英美现当代文学和诗歌研究。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

本文对冬婴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总结归纳,认为诗人的诗具有沉郁、朴质而坚实的艺术特质或者说艺术风格,文章对他的一些优秀诗作进行了点评和必要的分析,同时也指出了诗人的一些弱点。

关键词:冬婴;诗歌;艺术特色

如果我说,冬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孕育,所产生的优秀诗人,你大概会承认,他的诗的确写得不错,笔者在七八年前就写过一篇《纯粹的人 纯粹的诗——冬婴的人与诗漫评》盛赞他,笔者这样说:“他写诗的手艺实在不错,每首诗都颇具匠心,质地精纯。”还说:“读他的诗的时候,我发现冬婴的诗笔真是一架诗犁,它能在一般人认为毫无诗意的朴实平淡的生活情境中开垦出诗意来,而那种艺术的细针密线,缝合天然,以及并不浅薄甚至还很绵长、柔韧、坚实的诗思,精巧而又精致、简短的诗的结构,浓郁,婉约而又细腻精美的诗行,尤其他那质朴平实而又揉进了一些自然而又比较巧妙的意象的具有一定现代气息的语言方式,还真让人心里折服,口里叹服。”又说:“冬婴的那些诗是从人生中,本真的生活中,这一时代的社会存在中提炼出来的,在他的诗里有一种真发现,真实而朴素的发现,他目力所及都成了诗。他的诗看上去是随意的,自然的,然而又是独具匠心的”,在笔者看来,冬婴的诗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可贵的美学风貌,那就是他沉郁、朴质而坚实的艺术特质或者说艺术风格。应该说笔者当然对冬婴的评价在今天看来还没有过时,因为对冬婴的诗,恩师吕进先生在数年后为他的诗集《低处的风声》写序的时候所作的评价差不多,吕进先生说:“他的诗很质朴,像石柱的泥土那样质朴;他的诗很自然,像石柱的岩石那样自然;他的诗很纯净,像石柱黄连那样纯净。”笔者十分赞同吕进师的这种评价。前面说到,冬婴诗歌的独具匠心,这主要表现在冬婴在诗歌创作的时候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情绪,他不愿意让自己的笔变得汪洋恣肆,不愿意让自己的诗心变得狂放不羁,他的诗是熬煮出来的,而且经过冷却的,所以他的诗会让人觉得是平静的,是质朴、自然而纯净的。但冬婴的诗又不是对“抒情的放逐”,他克制情绪是为了凝练情感,他的诗具有很纯净的情感质素。读者的感觉总是对的,一位名叫阿力的网络诗友在网上读了冬婴的诗以后这样回复,说:“冬婴的诗是平静的,诗的内在却饱含深情。”又说:“他的诗歌没有外露的抒情,没有张扬的情绪,没有夸饰的词藻,但阅读的时候却给人以震撼,那是诗的灵魂在诗行里跳跃,是内敛中的激情,如一弯碧潭投影下的波纹,偶尔荡起涟漪。”还说:“他的童年,他的家乡,他的爱情,他的中学教员生活,他的精神,全在诗里面。”最后推荐说:“慢慢品尝,细细咀嚼,这会是一道上好的功夫茶。特此推荐。”另外一位名叫七七七的网络诗友回复道:“冬婴的诗是质朴的,用这个词似乎有点老掉牙了,但是这种在城市中难得见到淳朴中。/用阿力的话说平静的。/静的我们无法张扬激情,一切都集中在踏实和内敛上。/我们急走的脚步不由自觉的和放慢下来,这不是留被迫,而是一种享受。”

上面我们讨论了冬婴诗歌总体的艺术特色,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他的一些优秀作品,看他究竟写得怎么样,同时也看看他在他的诗里究竟写了些什么。

首先我们要读的诗是他的《妻,请帮我收好远来的杂志》:

妻,请帮我收好远来的杂志

妻呵,你在乡下

邮路不便,但比我这里保险

请你帮我收好远来的杂志

就像收取我给你的爱情

一天天,一年年

与你恋爱前我就开始了写诗

一支笔又一支笔

一本文稿又一本文稿

一个夜晚又一个夜晚

一枚邮票又一枚邮票

这些都是自费的,只与你有关

但你并不计较

我便心安理得,不把钱当钱

我当然知道我的来历

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

是学生的父母

是收入最小奉献最多的国家公民

我来自乡村,有过苦难的童年

微薄的工资外能有几元奖金

我便受宠若惊,感恩不尽

因而我时常扪心自问:

书教好了吗?对得起工资吗?

答案在学生那里

在成绩表上

在优秀教师的证书上

但因为我长年写诗

有了小小的名气

确切的说是每月能收几文稿费

“不务正业”,“不安心教书”

一条条罪名胡乱飞来

险些丢了饭碗

妻呵,只有你知道

我最怕浪费生命,想过得充实

也只有你知道

我为什么总是这样瘦小

我的诗是挤出来的一段睡眠

是我比别人多耗的一些血液

我现在老是这样想:

假如我也去看电影电视

去跳舞去聊天去赌博

肯定会多活几年,且不担风险

但我多么不愿呀!想来想去

我只有借用你的名字和地址

这多少有些地下党的情形

但有什么法呢

我不能去与他们讲生命的价值

讲五千年的诗歌史

人微言轻,一万句话

也抵不过人家半句话

所以,妻呵

请帮我收好远来的杂志

如果能有几文稿费

千万不告诉外人

就当是你该得的工资

去给我们的小儿子买几块糖

或者给我买一盒烟

如果还有盈余

就给我多买几本文稿纸

这是诗人的一首重要作品。通过它,我们可以读懂诗人,读懂诗人的那片诗心,读懂这片难得的诗心在我们这个时代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我们可以理解诗人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位置、苦痛和困扰。在我们这个时代,高贵的,优雅的,精神性的东西迅速退位,低级的,庸俗的,物质性的东西迅速占据人们的意识中心,诗人不仅失去了应该有的政治地位(古人有登高一赋可以为大夫的政治体制,隋唐以诗取仕使得整个社会风气很正,诗人为盛唐气象做出了杰出贡献),社会地位(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显示诗人从来是能够受到整个社会的尊崇的,古人甚至以诗选亲,想当乘龙快婿首先得会诗),也迅速失去了自己的经济地位(白居易因为一首诗能够轻松地在米贵的长安惬意地活下去),诗人成为了受人唾弃的人,诗人写诗成为偷偷摸摸的行为,诗人和诗人之间的交往也鬼鬼祟祟,仿佛在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样。笔者认为诗人的这首诗具有一种诗史的价值,他记录下来了一段真实的历史,而且这首诗是微言大义的,诗人通过刻画自己和身边的人的苦状而委婉地批评我们这个金钱衡量一切的时代。这首诗应该让更多的人读到,特别是让那些养得脑满肠肥的大款们读到,同时也应该让那些制定国家政策的人读到,要让他们知道诗人也是能够给国家和社会做出相当贡献的公民,他们应该受到尊重和理会,尤其应该从体制上解决诗人不受社会承认的严峻问题。

乡 下 人

城里人老爱出外散心

有机会跑得越远越过瘾

没机会在本地走走也行

好歹能吸一口城外的空气

调节情绪

乡下人就住在这里

凭劳力吃饭,凭善良和热情

有条不紊过日子

他们的故事,黑亮的背脊

言谈举止饱含的民俗

是难得的文化,是风景

城里人下乡来

很容易下到他们心里

至少不愁没饭吃

乡下人进得城来

则不比得在乡里

越原模原样越败坏城市兴致

几张一辈子不忘的脸孔

朝他们斜斜眼睛转瞬即逝

乡下人半天合不拢变形的嘴

像犯了什么过失……

冬婴的诗有一种很强的农民情结,他的立场显然是纯粹的农民的立场。他能够感觉到乡下人的淳朴和美,非常尊重乡下人的文化,但诗人似乎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在中国,城里人其实就是进了城的乡下人,这跟西方的情况是不太一样的。上海人是个例外,上海人瞧不起乡下人,这个意识是从西方人那里来,因为上海曾经是西方人的租界地,改革开放以后的上海又不一样,乡下人受歧视的情况不是没有,但应该没有那么严重。笔者也是进了城的乡下人,其实大家都是。城市和乡下不能二元对立。其实,话又说回来,现在的城里人日子又能好到哪里去,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秩序也没有以前好了,偷盗抢劫杀人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乡下人进到城里来也有不凭劳力吃饭的人,当按摩女的差不多都是从农村出来的,乡下人不都是善良的人。但诗人凭他的感觉写了这样的诗,这只能说明诗人是一个过于单纯的人,他还没有学会分析社会和人。

定 位

背街小楼第五层木窗

挂的就是我的帘子

这儿原来很清静,现在不了

录像厅美容院还有夜总会

真正犹如雨后春笋

这儿像是好多人的家

早出晚归,一点不累人

本是近水楼台,可我

并不稀罕这样的月亮

我不是要把自己当作莲

也不是决心要像莲那样生长

我只是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并擅长一做到底

同时觉着一个人

认真做完自己该做的事

时间不会有多余

倘若某个深夜你来看我

只须记住一点:走走,瞧瞧

认准哪儿的灯光最明亮

每个人都需要定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是诗人给自己的定位却与众不同,他身居闹市而固守寂静,诗人能够经受得起各种诱惑,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奋斗,为了雅正的事业而挑灯夜读,诗人是想用这种方式向世人表白,在喧嚣之外还有寂静,在浮躁之外还有稳定。我们应该珍视诗人的这种定位。

父亲在乡间

时常想把父亲接到身边

而狭窄的住房和微薄的工资

却让我只是想想而已

父亲六十有余。仍埋首乡间

只两次来过我所在的县城

父亲在乡间,被农事缠身

手里的活儿不是越干越熟练

而是越来越吃力越来越陌生

父亲属于永远不能致富那种人

有一点儿吃的。也冻不着

便在劳作中过完一天

其实父亲根本不想进城

他看见过别的享福的老人

无事可干,天天坐门槛

父亲说成为别人或自己的负担

还不如薅一天青草吃两顿饭

冬婴写了好多农事诗和怀亲诗。冬婴这个人很怪,跟他的父亲特亲。一般说来,儿子跟母亲更亲一些,但冬婴对父亲的感情似乎比母亲要深得多,他写了好多诗都是给父亲的,他跟他的父亲好象特别有感觉,可以说十分心心相印。冬婴在他的诗里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民父亲的形象,这个父亲不愿意吃白饭,不愿意进城去享福,而愿意留在乡间干自己的农活,靠诚实劳动养活自己。父亲留在乡间是对儿子的最大理解,因为进了城的儿子虽然脱了农皮,却没有脱掉赤贫,狭窄的住房和微薄的工资使得孝顺的儿子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这在父亲那儿是没得说的,只要儿子过得好,自己苦点累点没有什么。冬婴在他的这首诗里歌颂了伟大的父爱,做父亲的有福了。

父亲病了

父亲没打电话来

但我还是知道他病了

这是我一直担心的

也是我最最害怕听到的

深夜的一根电话线

从乡亲火急火燎的语气里

描绘出父亲的病情

我这个身在远方的儿子

身上多了一层黑暗

心里多了一汪泪水

这些我并不想要的东西

像增生的骨质

让我的心情如父亲的腰杆

再也挺不直

再也不能踏踏实实地

平躺到床上去

留在乡间的父亲老了,病了,这让异地的儿子不知道有多牵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不认老少的后人,他们嫌弃老人,虐待老人,把老人当成累赘,不愿意赡养,但诗人的这首诗却张扬着一种孝道,这让我们能够相信诗教的作品。诗教就是要让我们要端正做人的态度,做儿女的一定要孝敬父母,古人有所谓不孝敬父母会遭雷打火烧,那种惩罚是很严厉的。读了冬婴的这首诗,我们相信诗教是可以移风俗正人伦的作用的。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此言不诬啊!

面 对

我是禁捕期的渔夫

在不能不收手的岸边

独自面对不再眨动的网眼

累累枯涩的腥味

是高挂的疑点

潮汛扬长而去,我

只能驻足而立

阳光不断,山正在矮下来

伸手处全是空气的懒散

我盼望曾经怀恨过的风雨

回到寂寥的身边

从沙滩到沙滩

从浪花到看不见的遥远

我疑心自己被强行展开

在一根漫长的竹竿上

想飘却飘不起来

人生在世,常常要面对一些不想面对的人和事。人生有许多苦恼和困扰,人生有许多荒诞和无赖。诗人在无奈的现实生活中敏感地飞行,诗人捕捉到了“禁捕期的渔夫”这一主题,诗人很好地表现了这一主题,诗人的诗能够给我们很好的启示。遇到这样的时候,我们是面对也得面对,不面对也得面对,不面对又有什么办法?很多人不敢面对,悄悄地想办法逃遁了,但人能望哪儿逃遁呢?记得是哪一位哲人说过,宇宙是个大监狱,人自个就是自个的囚犯,重要的是大家一起来面对,这样困境就没有那么严重了。

在书房里

书是我的,笔是我的

茶水和烟雾也是我的

窗外的风和阳光是世界的

我是世界的一个分子

风不会因我而增多

阳光不会因我而减少

在十七楼之上,灯光照耀着

我与世界的联系

算得上斗室,情景异常冷清

我看书,我写诗

我喝茶水,我抽纸烟

这些都不为人知,或者只是

想象中的把柄,并不害人

有时我十分在意自己

有时把自己看作无心的白云

我在房里悠悠地坐着

像无边无际的神灵

诗人的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一种情状,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生活的一些况味,但诗人在他的诗却有点语无伦次,诗的结尾说自己“在房里悠悠地坐着/像无边无际的神灵”,这简直就是在胡言乱语了,诗人有时候也很无聊啊!在语言方式也有点讨巧,这是笔者要提请诗人注意的,也提请读者注意,有时候要当心上当。

饮 酒

妻说,这习惯不好

我说,只喝小半杯就行了

这样的配量,不伤胃

可以制止心脏犯毛病

还可以把饭菜和情绪在舌尖上

重新烹调过,增进食欲

有益于身心

这样说时,我感觉酒杯是

一块不大不小的补钉

像我家铁门上的锁

像油灯下母亲咝咝燃烧的眼睛

像妻吹在我眼角的一口气

而滋滋的酒的流速里

始终有一个人的足音

他在山道上一瘸一拐蹒跚而行

捂住伤口的手掌

也是一块补钉

笔者也好酒。当然笔者以前对酒有过相当的恐惧心理,害怕喝酒误事,其实作为平头老百姓误事也不过是一些小事,小事不怕误,所以后来就开始毫不犹豫地喝。笔者也曾经同诗人一起喝过酒,那是在西师杏园的时候,不过常常是他请我喝酒,因为他常常领一点稿费。后来我们各散五方,当然也就各喝各的酒,我自己也常常在家小酌,诗人饮酒的滋味也就是笔者饮酒的滋味,所以特别能够与诗人共鸣。诗人说:“我感觉酒杯是/一块不大不小的补钉”,这个比喻打得好,新鲜!诗的结尾有点荒诞,好象不大妥当。

身 边

离身最近的当然是衣服

其次是香烟。稍稍伸出手

就是书桌,开关和电器

爱人的眼神也很近

还有小儿写作业时认真的样子

一顿饭要等一段时间,一壶茶

刚沏好就可以小心啜饮

出门后身边还在

前面是阳光,后面是阴影

左边有风,右边有雨

一座城市把我裹在里面

而它也就成了我的身边

同在里面的面孔,工作上的事

也是。青山的消息斜过来

天边的晚霞也被重视。是的

我在派遣自己的情绪

跟这个世界越缠越紧

这首诗很好地向我们展示出了诗人捕捉身边事物的能力,作为常人恐怕很难注意到身边所发生的那些细微的事情,但心细如发的诗人能够注意到,这就是庄子所提倡的“齐物”的能力,就是刘勰讲的“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的能力。诗人说:“我在派遣自己的情绪/跟这个世界越缠越紧”,这大概就是诗人创造力的源泉吧,诗人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源泉,所以他是多产的。

书 桌

台灯的光有一立方

这是自制的容器,它的边界

可以随天色明暗适时拓展

里面有烟灰,胶水

废弃的稿纸和新来的杂志

几册线装书不大翻动

可有它们在,古代就在手边

浊黄,清冷

里面还有河水,行船

半亩稻浪和一柱炊烟

秋雨和冬至是方格形的

挨着云影的山峰也是

天外有什么我不太清楚,但

思维的边缘没有毛边

我坐着,日行八万。我归来

一立方还是未填满

这一首跟上一首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写身边事物的,诗人将一些在常人开来是平凡的事物写得很有传奇意味,诗人总能在平凡处发现非凡的东西,然后通过这些非凡事物的叠合并置就构成了很有韵味和意味的艺术空间。而这平中见齐的诗歌艺术是常常令人叫绝的。

以上是笔者对冬婴部分诗歌作品的解读,相信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了解诗人诗歌的艺术特色,应该同意笔者对诗人的艺术风格特征的总结的了吧。总之,诗人善于将自己融入写作对象之中去,诗人能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诗人在写作的时候能够很好地克制情绪,诗人能够写出质朴、自然而纯净和隽永的诗歌作品,诗人的诗是沉郁的,内敛的,温婉的,当然也是凝练的,坚实的。

但诗人的一些弱点也是明显的。比如诗人似乎对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缺乏敏感,诗人似乎比较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所以诗人的诗比较缺乏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批判意识。又比如诗人可能有时候过于克制,使得他的诗的抒情机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和破坏,这也使得诗人的一些诗失去了情感的美学因子。诗人有时眼界不够开阔,这也限制他的诗歌艺术的进一步升华。

A Discussion of the artistic feature of Dongying‘s Poems

Abstract

A conclusion which admits that Dongying‘s poems are with a character of in-depth,innocence and simplicity is made in this paper. Some comments and analysis has been given to several nice poems. Some shortcoming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paper.

Keywords: Dongying; poems; artistic feature

联系电话:

钱志富,87606507(家),13567907109(手机)

忻青青,87396921(家),81144921(手机)

通信地址: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邮政编码:315211

E-mail地址:qianzhifu@nbu.edu.cn

xinqingqing@nbu.edu.cn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71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