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马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作者:曾庆怀

时间:2008-11-18 周二, 上午11:52

浅谈非马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文 / 曾 庆 怀

非马,本名马为义,1936年出生于台湾台中市,其原籍广东省潮阳,童年在广东潮阳度过。他和我是同龄人,同是广东粤东地区的老乡。他是一位核能专家、博士,更是一名著名的诗人,久闻其名,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这次“澳洲彩虹鹦”在网上举办非马的作品研讨会,是我学习的好机会。为此,在这段时间,我在非马的博客上比较认真的学习了他的诗歌、散文和有关诗评,收获不少。现就对非马的诗歌思想性和艺术性,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请非马先生和网友指教。

作为在台湾出生,而在台湾学习成长的非马来说,无疑他具有台湾人民的情结,但他是中国人,更有一份中华民族一分子的爱国情怀。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同宗同祖,是血浓于水的兄弟姐妹,是一家人。台湾著名的爱国诗人,我们客家人丘逢甲的的名诗《春愁》,就表达了这种爱国情怀。丘逢甲的《春愁》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潜/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此诗充分表达了台湾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思想。

近代中国,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台湾和大陆处于分治状态,海峡两岸同胞往来长期受到阻隔,浅浅的海峡两岸不能通航,通邮,致使台湾同胞的思乡,怀旧之情尤重,从而出现了余光中为代表的《乡愁》诗作。更加令人感动的是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到了台湾之后,写下了许多思乡之情的诗作,其最著名的诗作《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山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望)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当我们吟读了这首诗作后,无不感人泪下。

而非马先生,也以同样的爱国情怀,写下了著名的诗作《黄河》、《醉汉》,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让我们吟读非马的《黄河》吧!

溯/扶泥沙而来的/滚滚浊流/你会找到/地理书上说/青海巴颜喀喇山。//但根据历史书上/血迹斑斑的记载/这千年难得一清的河/其实源自/亿万个/苦难泛滥/人类浮沉的/眼穴。

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几千年来,由于战乱,“血迹斑斑”,生态被破坏,黄河几千年难得一清,“苦难泛滥”。很显然,作者的用心,是以黄河比喻祖国,诉说祖国历代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一位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对于非马的另一篇诗作《醉汉》,许多诗评家认为这是一首“乡愁”的诗作,把它和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相提并论。然而,当你进一步深入理解时,你就会发现这首《醉汉》比“乡愁”有更深层的含义。现在让我们吟读《醉汉》这首诗吧!

把短短的直巷/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

这首诗,除了有浓浓的思乡之情外,更主要的是作者对当权者,“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对台湾海峡两岸几十年长期不能“三通”表示不满和疾呼。作者是用“含蓄”的诗的语言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诗中所指的母亲是更广义的,暗指“祖国”,表达了作者对“三通”的追求和期盼。

而现在值得告慰的是,通过海峡两岸当政者的共同努力,今年,即2008年11月5日,以陈云林会长为代表的海峡两岸协会和台湾的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联合签订了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通邮和食品安全等四项协议,从而实现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已久的“三通”,为海峡两岸实现合作与和平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非马的《醉汉》这首诗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表明作者站得高,看得远,更有预见性,比《乡愁》有更高的思想境界。

像《黄河》、《醉汉》这类忧国忧民的诗作还很多,由于篇幅关系,不一一举例。上述表明非马先生具有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美德:爱国爱乡,积极而又健康;忧国忧民,感情真实而善良。他的诗歌创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谈到非马的诗歌艺术问题,由于还没有更深入的学习,只浅谈一下本人初步学习体会。综观其诗歌的表现手法,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三大特点:

一是含蓄。诗贵在含蓄。它的特点是通过精炼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涵,而不是直通通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藏而不露,通过旁敲侧击,委曲地婉转地衬托而暗示本意,引人深思,获得启示。《黄河》和《醉汉》这二首诗的表现手法就是含蓄。讲究含蓄美,在我国已成为诗歌创作突出的民族风格特征之一。

二是用真情在写诗。诗是抒发情感的。人们喜欢诗就是想从诗里获得感情上的启发和帮助。如果一首诗缺乏感情,人们就失去对这首诗的好感。无论哪种类型的诗,如果不落在一个“情”字上,这首诗就算失败了。而我在所见的非马诗作中,都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情流露。而最优秀的就是《越战纪念碑》这首诗作。

一截大理石墙/二十六个字母/便把这么多年青的名字/嵌入历史。//万人冢中/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终于找到了/他的爱子/此刻她正紧闭双眼/用颤悠悠的手指/沿着他冰冷的额头/找那致命的伤口。

这是作者用饱含心血抒写的一首不朽的诗篇。对《越战纪念碑》这首诗,“听说,一位参加过越战的老兵谈起这首诗时说,这样的诗是该跪下来棒读的。”可见这首诗是多么的震憾人心。

一位诗评家这样说过:“真情好比是人体中的血液一样,有了它,诗体就会闪烁着生命的光辉。”我同意这样的评论。

三是用比喻的手法来增强诗歌的形象化。

“艺术的本质均是诗。诗是艺术之母。这一点几乎是古今中外诗论家的共识。”而比喻,可谓是诗歌艺术中的艺术,是诗人智慧的火花。成功的比喻,即是高水平诗人的最好体现。让我们品赏非马的《功夫茶》吧!

一仰而尽/三十多年的苦涩/不堪细啜。//您却笑着说/好茶/该慢慢的品赏。

作者把人生的“苦涩”,诗人的感概、感悟,通过品赏《功夫茶》,“一仰而尽”比喻形象,比喻得好。

又如《秋窗》:进入中年的妻/这些日子/总爱站在窗前梳妆/有如它是一面镜子。//洗尽铅华的脸/淡云薄施/却雍容大方/如镜中/成熟的风景。

作者把秋景比喻“进入中年的妻”。随着岁月的流逝,少女春不再,热情似火之夏,而时过境迁,如今妻已融入秋的年华。作者把大自然的变化,比喻人生,比喻贴切。

文如其人,诗如其人。非马不仅是一位科学工作者,更是一位著名诗人。非马在《有诗为证》的文中写道:“我自己心里明白,科技只是赖以谋生的工具,诗才是我梦寐以求全力以赴的生活内涵。或者用时髦的说法,科技是冷冰冰的硬件,诗才是温暖我生命的软件。作为硬件、科技工作为我提供了温饱,也给了我观察事物领悟宇宙生命的知识与智慧。作为软件的诗则忠实地记录了我生命的每一个重要的历程,成为我的印记。我希望有一天,会听到人们提起非马这个名字的时候,说:[这个人还可以,有诗为证。]”这是非马的谦虚之言。

非马是一位具有中国人传统美德的知识分子,他爱国爱乡,积极而健康;他忧国忧民,感情真实而善良;他热爱生活、家庭、多才多艺;他既是一位科学工作者,更是一位有造诣的著名诗人;他把科学和艺术有效的结合,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是一位热爱和平的使者,当台湾和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时候,人们一定会记住非马这位著名的爱国诗人的功绩。“有诗为证。”

2008年11月17日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9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