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诗规范创作略谈

作者:周拥军

时间:2005-12-06 周二, 下午5:05

——关于诗歌的形式及韵式的商榷

文/周拥军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诗坛,新诗大行其道,得到充足的发展,毫无疑问,新诗已成为诗坛发展的主流。这是先进文化的“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一种文化进步,新诗相对古体诗、律诗而言,其主流的地位将永恒地传承下去。但新诗的发展并不尽人意,中国新诗“鼻祖”胡适先生曾经梦想过要出几个白话的雨果和几个白话的东坡,一百年快要过去了,终归还是一个梦想。

每一种艺术,都有其形式的属性或限制性。诗歌就像绘画、戏剧一样,是一种具有明确的限制性的艺术。诗的限制性来自诗的基本规范的要求。当然这种限制性的内涵是比较广泛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它要受到时代潮流和审美风尚的影响。“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经过不断摸索和认知,笔者总结有关新诗的特性,并提出对汉诗的形式和韵式方面的主张,以供诗歌爱好者商榷和批评指正。

一、汉诗的形式

汉诗的形式,即汉诗外在的表现形式。简言之,就是诗体。中国古诗体繁多,四言、五言、七言、律诗、排律、绝句、词等等,都是诗体,总结起来,即“诗有定节,节有定行,行有定字、平仄交替,韵脚定位。”而目前新诗的形式并无严格的规定,或长或短的句子,按阶梯形式排列下来,就被冠以了“诗”的名义。唯一强调的只是诗的思想性,故新诗被人称之“自由诗”。自由诗彻底打破了古体诗声韵与格律的限制,造成过度的自由和散文化,使诗失去了必要的外在限制。新诗从诗体方面借鉴和学习古典诗歌,是中国新诗至今也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新月派提出新格律问题,一度纠正了早期新诗的散漫。但不久又被自由体超越,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全面否定“三美”理论,艾青、何其芳及“七月”、“九叶”诗人几乎都主张诗的散文美。汉语本身所具有的声韵、格律等特点在诗歌中丧失殆尽。

诗作为美学范畴之一,首先要对给人以美的享受。什么是美?柏拉图叹道:“美是难的。”美的丰富性,不可言说。但对于一个人,特别是诗人来说,区别眼前的美女和丑女却是容易的。这就是美的表面——形式美。

什么是形式美?美的形式就是所能显示和所要表现的那种事物本身美的内容,是确定的、个别的、特定的、具体的。

根据形式美的特点,诗的形式也应确定、具体、恒定起来。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曾说过“没有束缚,没有想象力可以阻挡住悲哀。”中国汉诗的现状正是这种“悲哀”的体现。

那么,中国汉诗应该采用哪些外在表现形式作为新诗的特征呢?笔者通过对诗歌外在表现形式研究总结归纳,认为诗体简而言之有三,即对称性诗体、统一性诗体和自由诗体。

1、对称性诗体

(特点:强调诗歌结构美,注重诗歌形式对称和整齐。)

对称性诗体是针对诗歌文字排列方式而形成对称的外型诗体。对称性诗体常见的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绝句等,新诗的对称性一般来说是诗的每行字数相等。因为每行诗的字数相等,诗的结构就显得整齐。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涟。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行构成相等的字数,收尾都是双音词,音调铿锵悦耳。

2、统一性诗体

(特点:强调诗歌节与节之间的整齐,对每行的字数不限制。)

统一性诗体是指诗歌节与节之间完全统一模式的诗体。譬如说,诗歌的第一节为两行,其他节都采用两行诗体,以此类推。统一性诗体强调整节与节之间的行数完全相等。

统一性诗体比较普遍,如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每节四行,中间没有节与节之间变数,在形式呈显出统一之美。

3、自由诗体

(特点:强调诗歌的个性,诗歌的形式较为随意,以无形式为形式。)

对于部分既不对称,也无统一性的诗歌,诸如一些诗意很好,但整体却显得杂乱无章的诗,我们且将它们归纳为“自由体诗”。如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这首诗前两节为四行,后一节为六行,每行字数参差不齐。结构形式上既不对称也不统一,是典型的“自由体”诗。

众所周知,自由诗的兴起是从外国诗歌翻译直接影响的,由于诗歌翻译上的困难和“诗的抗译性”,译诗大部分突破了原诗的格律性,形成了散文化倾向。十四行诗就是例证。譬如说,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四十九首

为抵抗那一天,要是终有那一天,

当我看见你对我的缺点蹙额,

当你的爱已花完最后一文钱,

被周详的顾虑催去清算账目;

为抵抗那一天,当你像生客走过,

不用那太阳——你眼睛——向我致候,

当爱情,已改变了面目,要搜罗

种种必须决绝的庄重的理由;

为抵抗那一天我就躲在这里,

在对自己的恰当评价内安身,

并且高举我这只手当众宣誓,

为你的种种合法的理由保证:

抛弃可怜的我,你有法律保障,

既然为什么爱,我无理由可讲。

十四行诗的韵式一般为a-b-b-a,a-b-b-a,c-d-c,d-c-d和a-b-a-b,c-d-c-d,e-f-e-f,g-g两 种,但从上面的译诗上来看,其十四行诗的韵式已经被译者们完全抛弃了。

虽然自由诗是汉语诗歌没有“管束”的孩子,众多的孩子可能“堕落”为“败叶”,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自由诗中“成长”的“鲜花”。毫无疑问,自由诗经过百年的历史洗礼,已经独具一帜了。很多重格律的诗人,认为自由诗散文化严重,甚至摒弃了诗歌韵律的特点,不属于诗的范畴。好比是说,马与驴杂交,生下的驹叫做骡子,为什么不能再叫马或者驴呢?话虽然这么说,但我们无法否认新诗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果对自由体诗相轻和完全否定,也是不明智的态度。

二、汉诗的韵式

关于汉诗的韵式,我们这里只讨论新诗的韵式。韵式包罗很广,笔者认为,韵式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诗的押韵。汉诗的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能够押韵,就会产生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譬如,李敖的《只爱一点点》便是如此。

不爱那么多,

只爱一点点。

别人的爱情像海深,

我的爱情浅。

不爱那么多,

只爱一点点。

别人的爱情像天长,

我的爱情短。

不爱那么多,

只爱一点点。

别人眉来又眼去,

我只看你一眼。

这里提出了新诗押韵的概念。什么叫诗歌押韵,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古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等,新诗押韵是可以借鉴古诗的。因为诗歌有了韵脚的存在,可以增强音乐感,使韵律更加优美,节奏更为鲜明,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如何给新诗押韵,新诗押韵有无规律可遵循?总结起来,可分为行押韵,跳行韵,节押韵,节转韵等。

1、行押韵

诗歌的行押韵,就是诗的每行都有固定的统一的韵脚。如网上流传的一首诗《古色古香的青梅》:

是不是每一个恋爱的人都会执着面对

是不是每一段红尘路上都有美丽相随

是不是每一个痴情的人都曾柔情似水

是不是穿上别人的嫁衣你也不曾后悔

听说每一只蝴蝶都是每一朵花的轮回

听说寂寞的花总是在寂寞的夜里枯萎

我是在寂寞的茧里许诺为你静静流泪

蜕变之后我要用芬芳寻找曾经的花蕊

我的期待总是忧郁成一朵一朵的心醉

爱情到了古色古香是不是还知道品味

我们的爱情故事只是一种不再的疲惫

发旧的青衣是你留下清瘦清瘦的憔悴

不是送花的人不懂柔情不肯细细品味

也不是无助的我爱看你眼帘轻轻低垂

穿起那件粉红衣裳听我一字一句安慰

用心良苦是那枕边我散放的颗颗青梅

这首诗每行的韵脚都是ei,同韵到底,富有音乐美,读起来令人朗朗上口,回味悠长。

2、跳行韵

诗歌的跳行韵,实际上就是隔行押韵,是根据古诗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理论演变而来的,就是诗的第一行不讲究韵,第二行便要求押韵,或隔了几行又出现了韵部。如朱湘的《葬我》:

葬我在荷花池内,

耳边有水蚓拖声,

在绿荷叶的灯上,

萤火虫时暗时明——

葬我在马樱花下,

永作着芬芳的梦——

葬我在泰山之巅,

风声鸣咽过孤松——

不然,就烧我成灰,

投入泛滥的春江,

与落花一同漂去,

无人知道的地方。

这首诗的韵字为:声、上、明、梦、松、方。韵部有:eng ang ong ,韵脚为ng。第一行不押韵,在诗的第二行便出现了韵。

3、节押韵

诗歌的节押韵,就是诗歌的节与节的最后一个字押韵。如何其芳的《花环》:

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

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

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

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

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

金色的小花坠落到发上。

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

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

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

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

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

你有更美丽的夭亡。

本诗的每节最后一个字为ang韵,如:亮、光、亡。

4、节转韵

诗歌的节转韵,就是诗歌节与节之间出现了不同的韵脚,产生了转韵的现象。如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第一节,韵字有“来”“彩”,押ai韵。第二节韵字有“娘”“漾”,押ang 韵。第三节韵字有“摇”“草”,押ao 韵。第四节韵字有“虹”“梦”,押ong韵。第五节韵字有“溯”“歌”,押o e通压韵,萧,桥压ao韵。每节的韵脚不同,所以节与节之间实现了转韵。纵观《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不难看出,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也是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节转韵,在民歌中也存在大量的应用。如陕西的《信天游》的韵式为aabbcc,就符合节转韵的特点和属性。贺敬之的《回延安》便是典范之作。

另外,除韵脚之外,诗歌的内在的节奏也是韵律。这是由语言的音步而决定的。譬如五言诗、七言诗,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节奏。这种语言节奏所形成的韵律,也常常出现在写景抒情散文中。对音步韵的把握需依赖诗人的语感,建议的自由诗中应用。

我们强调诗歌的韵式,是因为汉诗鲜明的特点就是诗歌的韵律。诗歌的韵律,就好比一个女人的乳房,是一个女人特征。女人有了乳房,才能哺育下一代,诗歌有了韵律,便于人们的吟唱和口头相传。

我们不反对没有韵律的诗行于世,如同我们不反对乳房扁平的女人走在大街上。

我们针对汉诗形式和韵式的总结和归纳,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此我们向广大诗人朋友提议:创作某诗体的诗时,应严格遵循所属诗体的固定形式和格律要求。如创作七律,就应该以律诗的韵式和平仄要求进行创作。不能以七言诗“滥竽充数”。“挂羊头卖狗肉”就不好了。

汉诗规范创作具体要求如下:

对于新诗的创作,若背离对称性和统一性的诗,我们建议请在诗的标题前注明“自由体”;

对于五言诗、七言诗的创作,若没有遵循律诗的韵律和平仄要求,仅有形式上相同,我们建议在诗的标题前放弃“五律”、“七律”的标注;

对于词的创作,若没有按照词牌严格韵式和平仄要求,仅有形式上相同,我们建议在词的标题前标注“调寄▲▲▲”(▲▲▲代表词牌名)。

对于平仄的处理,除律诗和词牌外,可自由定度。但若在合辙和诗意上择其一,当以诗意为上。做人要直,做诗则曲也。

三、韵式的规律

新诗韵式中押韵的问题,都是从古诗押韵规律中借鉴而来。所以,在新诗押韵的问题上也可以遵循律诗用韵的规律。如:

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杜牧的《七律·寄扬州韩祚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新诗“跳行韵”的理论便是依此而来,所以新诗偶句押韵很多。

【只押平声韵】  律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为什么呢?因为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新诗可以相对宽泛一点,但也应注意只押平声韵。新诗相对律诗较长,若只采用平声韵,往往会觉得平声韵字不够用,也可以投机取巧一点,可采用韵尾押韵的方法。(注:韵母中饱含韵头、韵腹、韵尾。写新诗押韵相对律诗而言,可以宽限一点,韵尾相同就算押韵了。)根据这一方法,像an ian uan ,甚至en in uen 他们的韵尾为n,可以算作同韵,又如ang iang uang , 甚至eng ing ueng ong iong 他们的韵尾为ng,也可以算作同韵。这样一来,平声韵字就多了。

【一韵到底】律诗中间不能换韵。古风允许中途换韵。新诗歌可以二者兼而有之。像节押韵、节转韵,就是这种情况。

另外,关于律诗押韵中的避忌,在新诗中也可借鉴,增加诗歌的美感。譬如:忌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避免同义字相押,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不过,对于今天的新诗而言已没有必要再强调这一点了。

【结语】中国是“诗歌大国”。建立汉诗的形式和韵式体系,有利于诗歌的规范创作,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外,对一首诗的鉴赏也提供评价标准,这样就拉近了诗歌与人们的距离。相信不久的将来,诗歌又将成为文学体裁的主流。

本文是根据个人诗歌创作经验而成,一孔之见。限于本人的学识和研究水平,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批评,共同完善汉诗创作规范的问题,促进诗歌的繁荣和发展。

(作者系世界汉诗协会会长、《世界汉诗》杂志总编辑)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4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