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在风城的风声(1)

作者:非马

时间:2009-3-02 周一, 上午2:39

读非马的诗集「在风城」

林焕彰

读非马的诗,我有极高的兴趣;因为他的诗短,取材平常,诗想特别自然,节奏明快,意象突出,表现含蓄,又有深远的意境,兹摘要谈谈。(诗题前号码标示该诗在诗集中的次序)

8 鸟笼

打开

鸟笼的

让鸟飞

把自由

还给

这首诗只有一个意念,他用十七个字表现出来,精简到不可再精简的了。全诗其实只有三句话,很平常的,但不平常的是他的矛盾语,也就是他的想法:「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

在这首诗的前面有一首叫「笼鸟」,排在一起,可以把它们当作是一幅「连作」,他说:

好心的

他们

把它关进

牢笼

好让它

唱出的

自由之歌

嘹亮

动心

是一样的手法,一样的心意,对笼中鸟表现了一种蕴涵的悲悯。不过我不喜欢它的排列(如一个倒三角),故意断句,除节奏的和缓外,甚觉勉强。

14 照相

镁光灯才一闪

便急急收起你的笑容

然后在一个发霉的黄昏

你对著发霉的相簿悲叹

唉快乐的日子不再

这首诗我读后打了两个圈圈,我觉得他的诗想非常特别,极深刻的心理表现,如第一节那两行:「镁光灯才一闪/便急急收起你的笑容」,足见他有敏锐洞察的心眼。不过,我现在再推敲,也发现了他有不够完美的地方,如第三节那单独的一行:「唉快乐的日子不再」,破坏了我原来对它的印象,减弱了原有的震撼心弦的力量。现在要减掉一个圈圈。

15 新与旧

嚣张的

新鞋

一步步

揶揄著

旧鞋

回忆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哲理,颇耐人玩味。虽然只是三两句话的拆断排列,却产生了不可更易的「对比的」形式,用字准确,给人无尽的联想,是一首好诗。

21 致索忍尼辛

你使我想起

一只

被主人用棍子

无情地驱赶

哀叫著躲开

而又怯怯挨回去的

怕一走得远些

便永远失掉

回家的资格

你使许多人

不管他们身在何处

在心中

都成了

真正的

丧家之狗

索忍尼辛因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苏俄当权者驱逐出境,而轰动整个世界。他的忠爱国家,在他被驱逐之后所表露的,无一不令人感动和敬佩。非马写这首诗,以「丧家之狗」来比喻,真把他的忠爱精神表现无遗,我至为欣赏。索忍尼辛是值得敬爱的,他的遭遇是令人心痛的。

23 长城谣

迎面抖来

一条

一万里长的

脐带

孟姜女扭曲的

吸尘器般

吸走了

一串

无声的

在字面上,似乎看不出这首诗与怀念故国有何关系,但细加思索,却有不可否认的他在抒写这方面的哀思,其悲怆的程度是「无声的哭」比有声的哭更甚。他用了我们熟悉的民间的传说r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而以现代用具「吸尘器」具体的比喻孟姜女哭得死去活来而「扭曲的嘴」,实令人惊叹!第一节的「迎面抖来/一条/一万里长的/脐带」尤其写出万里长城之与每一个中国人的关系,是剪也剪不断的吧!怎不教人怀念呢?

32 静物4

恹恹了

一整个冬天

瘦花瓶

在暖暖

初春的

阳光里

猛咳一阵

之后

吐出了

一口猩红

猩红的

玫瑰

「静物」有四首,我喜爱第二首那紧张屏息的时刻的心理刻划,但更喜爱第四首那像马蒂斯喜欢用大红大绿,而简洁有力的笔触画成的油画。不过这首诗的断句是断得有些过分了!

31 烟囱

在摇摇欲灭的

灯火前

猛吸烟斗的

老头

只想再吐

一个

完整的

烟圈

把「烟囱」比喻为一个老头猛吸著烟斗并不稀奇,但写「在摇摇欲灭的灯火前」,还想再吐一个完整的烟圈,就不再是平常的了,我们可以想像得到,那是象征生命力的表现。

36 门

老处女的

双唇

童贞

在它里面

这首诗是非常成功的,是最高技巧的表现,是「图象诗」的杰作,属于印刷发表的,重看,重思考的作品,不是用来听的,所以要印出来看,才能体会出那紧闭著的「门」,如「老处女的双唇」,究竟蕴涵些什么?好像「老处女」的整个青春。

41 从窗里看雪

1

黑人

牙齿

不再好

脾气地

咧著

2

被冻住歌声的

飞走时

掀落了

枝头

一片雪

3

雪上的脚印

总是

越踩越

越踩越

不知所

4

下著下著

在想家的脸上

竟成了

亚热带

滚烫的

阵雨

5

冷漠使我们独立

互不相属

小心翼翼

连大气都不敢一呼

只要太阳不露面

将有个白色圣诞

6

枯树的手

微颤著张开

向上

老农脸上

龟裂的土地

绽出

新芽

7

突然鸣响的钟声

撼落

高耸塔尖

十字架上的

「从窗里看雪」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宁静的世界。在「在风城」这本诗集里,我最最喜爱这一首的意境,它的意境是空灵的。全诗计分七节,分开,都有一个完整的面,而连在一起,不仅构成一个完整的景,还表现了秩序的感觉。从第一节写初降雪开始(请注意它的排列),到第二节、第三节的慢慢加深加厚,而表现出如身历其境的画面。到第四节,雪简直下到了顶点,使人觉得是「滚烫滚烫地」,如「亚热带/七月的雨」好像是倾倒而下,真够壮观的。第五节,「白色的圣诞」即意味著一个属灵的节日即将到来,再这样到处都降满了雪,象征著平和的季节里,虽然感到冷漠,却掩不住心中的企盼和喜悦,所以到了第六节雪已开始融化,我们已经看到了:

枯树的手

微颤著张开

向上

老农脸上

龟裂的土地

绽出

新芽

而表现出多层象征的意味,到第七节,我们像经历了一个降雪的季节,那:

突然鸣响的钟声

撼落

高耸塔尖

十字架上的

彷佛看到了人们已从严冬禁锢的屋子里走出来,抖掉了所有的寒意,又开始活动起来。那「突然鸣响的钟声」写得真是好极了,佩服!佩服!

49 今天上午毕卡索死了

静静把多余的午后消磨掉

好几次走近窗口

看天上

是否出现最后一个惊奇

那颗太阳在邻居的屋顶上

久久落不下去几乎使我想起

永恒。今天上午毕卡索死了

不知那三个乐师

要奏些什么曲调

不知那只灰鸽

要往哪个方向飞

这双顽皮的手

伸进来显示

这世界还柔软得可捏可塑

现在却悄悄缩回去了

我下意识地伸出双手想挽留它们

却猛觉这举动的幼稚可笑

便顺势为它们热烈鼓起掌来

这首诗是属于悼念的,却无一丝感伤的情调。非马是一位突出而与众(至少是与国内诗人)不同的诗人,从这首诗可以看得出来。对于这么一位了不起的画家的死,以及他的成就,实在想不出来还有什么比得上「热烈地鼓掌」更为贴切。由此也可以窥见诗人所重视和赞赏的,是永恒不朽的精神业绩(作品),而不是肉体的生命。

53 港

雾来时

港正睡著

噩梦的怪兽用湿漉漉的舌头舔她

醒来却发现世界正在流泪

目送走一个出远门的浪子

她想为什么我要是南方的不冻港

这首诗是暗喻的,写作者自己;「为什么我要是南方的不冻港」正写著他日夜萦怀著的乡思、乡愁,只是他很巧妙的暗喻,不容易被发现罢了。我非常感动于他这份怀乡思国的情操,在今天,这是多么难得的啊!

这首诗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作者除了精于「分析」,擅长捕捉事物的准确形象外,也还有抒情婉约的一面,值得细细品尝。

「在风城」这册诗集里,共有五十八首短诗,有很多都是好作品,我这里所选出的十一首,是我特别喜欢的,比起洛夫的「魔歌」(注)来,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看过这册诗集后,我觉得非马是属于「意象派」的,如美国的E.E.康明斯,喜欢把句子拆散,做不合文法的排列,使其准确的形象更为突出,而获得对比的意趣,如第41首第一节的「黑人/牙齿/咧著」,产生特殊的外延效果。不过,太多的不当的断句,也往往带给读者不自然的感觉。这只是就表现的方法而言,到底他的精神、思想,还是东方的。

非马的诗,取材都很平常,也不大爱处理什么生死的大题材,似乎都是一些日常可以看到的小小的事件,以及一些刹那间的感触,但他有他特别的诗想,使最平常的东西,如「门」,都成为不平常的作品。读他的诗,这是最值得注意的,至于「语言」,那是随「诗想」而产生的,只要「诗想」成熟了,「语言」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不是勉强可以得到的。

今年出版的诗集,已有二十余册,每一册我都读过,却只有「在风城」这一册诗集,才引起我最多最深的感触。

64(1975)年11月4日午夜

注:「魔歌」诗集,也是今年出版的。年来洛夫写诗评论最喜欢用「比较」的手法,我非常非常的敬佩,所以在这儿破例抄袭他最有效的独家的「比较的」评论方法。

原载:「笠诗刊」 70期 , 1975.12.15

非马的第一本诗集《在风城》(中英对照,笠诗刊社,台北,1975)封面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1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