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由“入”声字看当今诗学 作者:汀洲白鹭 时间:2007-4-27 周五, 下午10:24 古典诗词文体是一个独特的文学体裁,历代诗词大家对声律格式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倾心专研、和著书立说,并创立出一系列的理论体系。以南朝沈约、谢眺等人,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独树一帜地开创的“永明体”。其重要特性是反映在《永明声律论》中。即是依据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为此制韵,并将声调不同的文字按一定规则组织排列起来,使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 永明新体诗以及永明声律论从形成到唐宋诗词各流派的逐步完善,加强了诗词的声律格式的规范与定格,无疑对我国古典诗词声韵形式美感,生产了积极的意义。但历代文人无论在理论学说上,还是在创作过程中对诗词的声律格式的规矩各抒已见,褒贬不一。 一、南朝梁文学批评家钟嵘用理论的形式,写了《声病说》,明确表示反对。他用人性自由的观点,指出文学创作是个体情感与思绪的自然流露,以所表达的意境为主,声律为辅。如果过于强调声律论,这样会束缚了诗人的创作才情,限制作者思路的自由发挥,致使诗歌带有重格律辞澡的形式主义的流弊。 二、更具有冲破力的应该算宋代“豪放派”的代表们,其中以苏轼、辛弃疾最具代表性,他们往往不以“诗庄而词媚”、“不喜剪栽以就声律耳”。他们常以高屋建瓴之势,敢于创新精神,打破了人们固有的传统观念,在形式上力求表意为主,不以协律为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声律的束缚,极大地丰富了诗词的意境,提高了诗词的自由表现能力,从而拓宽诗词创作的广阔道路,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这已成了学术界的共识。 三、清代大作家曹雪芹在自己生平力作《红楼梦》中,借助于香菱向黛玉学诗的情节,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对诗词声律的见解。 黛玉道:“……,若有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看了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整,又有不对的。常言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诗上亦有顺,有的错了,……,原来这些格调规矩是末事,只是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的声韵究竟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通观以上三例,我们或许在声律的见识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古往今来,绝大多数在声律上产生争议声调就是“入声”(即具有爆破读音的字),当然并非所有入声都归于仄声。尽管近体诗在唐以后有“取意”说和“取律”说两大派,但总之,要用兼而备之的审美眼光去看待它。古典诗歌发展到今天,因为有了网络这样一个巨大的传媒载体,许多爱好此道的新学在蓬勃地兴起,他们将不因轻薄而不被传阅,也不因不被纸媒登载而放弃,这是个莫大的幸事。但是,有一些矛盾还是会浮现出来,作为意境声律高度统一的古典诗歌依然将在审美情趣面前接受批评。 通观历代近体诗精粹,毕竟冲破格律的少之又少,而且所有站住脚的作品无不奇观异常,若把该类归为个例并不为过。 “入派三声之后,普通话说得越标准,越难掌握入声字”(引自易中天博客里的《抱歉!抱歉!》一文》。因此当今的古典诗歌研究领域就自然演变出以普通话为代表的“今声韵”,这在很大程度上无疑是一种拓宽和进步。于是乎,今天就又出现了以古韵和今声为范本的两大创作派系。但是,尽管今声越来越被众多新派所采用,其中之法却往往被后起混淆。于是,我们不得不把重新去界定这两种韵法之间的关系,即:用古韵的即不必标注,必须以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之准则,若用今韵的,必须注明“今韵”,这就叫即按此道便守于此道。 声律是古典诗歌审美的一部分,以上引用了易中天博客里的《抱歉!抱歉!》一文,是由于易中天所写的一首《西江月》,因为一个入声“国”字而遭到读者的质疑,于是乎,易中天便猜测指责者定是北方人,从而遭到北方群体的攻击,再后,易中天先生在网上就此事进行了公开的道歉!当然,这只是易中天先生一个大概的判断和认识。 我们知道,古典诗歌这种声律的确给江南人占有了一定的优势,这在清代的诗歌群体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证实。我们不妨去翻阅钱仲联先生编篡的《清诗三百首》,我们不难发现,80%以上的作者都聚集在江南,且著名的派系均如是区。如: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姚鼐代表的桐城派、陈三立所代表地方江西派、张之洞所代表的西昆派、高心夔代表的湖湘派等等(当然,全国各地,无论南北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大家)。如此可见一斑,声律的唯美在古典诗歌中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现在国内的许多文学论坛或专以诗歌为主的论坛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些初学者往往对古韵以及新韵不甚了解,而出现了许多问题,记得全国知名的文学网“且听风吟”古韵版的编辑秋江月影告诉我一个可笑的事情,一些新学将一些不合韵律的标为“七绝”的诗投到该栏,后被审阅退稿,次日,编辑又发现这首诗被投了上来,才发现标题改了,改成“古风”了(按作者的意思,古风是没有平仄要求的),而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 古韵有古韵的要求,今声也有今声的要求,近体有近体的要求,古风有古风的要求,变格亦有变格的要求。只有潜心知法,才不为羁绊。 再来说一说题外话,当前古典诗歌,因为有了网络,而较之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各个时期都繁荣,换言之,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将有可能再现大唐景象,过不了多久,当今古典诗歌领域的千家诗、万家诗都会出现。当然,这是个乐观的看法。当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佛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鲁迅全集》)卷十第224页),清时梁启超也说过:“以言夫诗,真可谓衰落已极”。今天再回头看,当今诗学是否能在某种程度上赶上盛唐,或超越宋代、清代,还需要大量的验证!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38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