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那方天》

作者:寸草晨露

时间:2008-10-07 周二, 上午9:48

《诗 那方天》

1.

什么是诗?当前却有各种不同版本的解读。

自新文化运动起百年来,“写什么、怎么写” 依然是诗发展、争论的焦点。

有认同的是,诗要透过景物、寄情托志(意),亮出境界。

诗以景为表,以意为里;情,是诗的精髓:拧一下就溢出一大把情的汁液;

诗的情精到、浓缩,提倡又瘦又烫,瘦身到骨、滚烫到心。

2.

诗,是对生命的解读与诠释。

因生命而有诗;诗是生命的火花绽放。

生命,是一个过程,诗是生命过程的闪光聚焦。

诗因生命而灿烂,生命因诗而精彩。

3.

蜂酿蜜,蚕吐丝。丝与蜜,弥足珍贵。

诗,是作者把社会生活的"花草、原粮",通过心灵梦工厂,制成的精神产品。

诗,是作者咀嚼草挤出的奶、是作者生活积累的发酵、九蒸十滤淋出的酒液。

诗是从作者的心底出发,由灵感的一道闪电点燃的雷声;是作者蒸云绸缪的雨后,架起的一弯虹霓。诗,必然打上作者的不可磨灭的印痕。

4.

诗,是对生活深深的发掘。

发掘生活的真善美,是诗的根。

诗作品,说到底,是作者对生活的反映,倾注着作者的挚意和真情。好的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提取,甚而千锤百炼煅造出来的。

诗的艺术的构思、塑造、揉合取舍,是尊重生活的。不是对生活的任性强加,不是脱离生活的生编硬造。诗,关注民生,尊重常识、依托常理,奇中见美。诗常常撕裂常规字辞组合,在标新立异中,闪现真理的光芒。

5.

诗翱翔翅膀的核,是真善美:

说大实话

说老百姓的大实话

老百姓爱听爱看的真情坦露

默默无闻的百姓群体,是诗之舟的海。辛勤劳作的百姓汗水,是诗的奶汁。能在老百姓中代代流传的诗作,才是珍品。

6.

诗是文学、哲学、美学的统一。诗,要的是文学的躯体,哲学的灵魂,美学的霓裳。

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是点睛之笔。但烘托它的氛围(描写、叙述、抒情)无诗的凝炼、集中和音韵节奏,无诗的建筑美。《醉翁亭记》是散文不是诗,“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散文里诗的语言;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富有哲理,是在绝句诗的意象里在推出,是诗的哲理名句。

7.

诗,充满对自然世界和心灵境界的向往,是自然性和人性组成的王国。诗作者把梦想与自然性揉合在一起,从而引发心灵中最和谐的迸发。诗,不止于语言、技巧,等表达形式和修辞方法。诗,是关于艺术、关于美学的灵魂注入。诗丰盈了人类的心灵殿堂。

8.

诗,重要的是独立地拥有自己的艺术精神,精神境界。热爱乡土,贴近生活,充满理想的激情和梦境。

对生活持有敏锐的感应,在生活土壤中发现美,在构勒中创造美,就是诗的眼睛、诗的心灵。

诗是生命的最精湛的表现形式,亮出生命最灿烂的底色。飘动着人间烟火、贴近生活和读者,才是诗的船与岸。

9.

在物欲钱流商潮汹涌的今代,选择足踏泥土、饱尝山乡野趣,仰望明月、追逐清风,甘享寂寞、熏陶人本自然,体受大爱纯真,就能沐浴诗的清流。在诗的心海里,必须有一脉相承的清纯的一方乡土,永不抛弃的深沉的一方乡情,就有可能不再是一般的低吟浅唱,而是深深根植民族土壤,散发出泥土芬芳的奇葩。

诗,永远是对民族语言无休止的深入,永远是对民族精气神不可穷尽的追寻与展示。平凡的,有可能使诗的灵魂与时代融合;民族的,有可能使诗的精粹与世界合拍。世界是多彩的,诗的民族性,就能体现诗的世界性

标榜超凡离群、喜欢在额头贴上高贵标签的,总是撇开读者的。如果脱离了读者,游离于民族之外,诗的意义又何在呢?!

10.

诗终究是一种外在体验质化为内心骨性的过程,而非简单的情感物化。在放纵与约束、自由与压抑、迷狂与道德的现实冲突中,诗应该是驰骋无羁的表现形式。

泰戈尔说:“人生的旅程是漫长的,所要遭遇的事物是众多的,不可避免的。这时,就要做出最大的努力,以保持心灵的力量。”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8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