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红灯笼高高挂 作者:李明晏 时间:2007-9-27 周四, 下午7:34 大红灯笼高高挂 李明晏 去年3月,我出席了在澳门举行的”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后,在海南岛的三亚,深圳和广州,与亲朋好友欢渡了难忘的日日夜夜。当我满载着温馨的回忆踏上飞机去曼谷旅游时,一阵惆怅莫名其妙地袭上了心头。我突然感到,独自一人行走在大千世界是极大的悲哀。我十分后悔,不该一人到曼谷旅游。可人生就是无处不相逢,我竟在曼谷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友伊万. 伊万是香港人,他不会说俄语,但却给自己起了个俄罗斯最畅销的名字伊万.多年前,我作为一家贸易公司的俄语翻译,在俄罗斯大地东奔西走,后来有一年多的时间,我常驻莫斯科.我就是在中国餐馆在莫斯科遍地开花的时候认识他的.那天,我请一位来自南俄奥德萨的汉学家布加乔夫吃饭,在著名的阿尔巴特步行街,亚历山大被一家餐馆门前的大红灯笼吸引,情不自禁地用蹩脚的汉语叫起来:”哇,大红灯笼高高挂!” 我就在那家中餐馆里和伊万交上了朋友.他是老板,又是大厨,他的烹饪技术高超,而菜谱又是五光十色:什么”大红灯笼高高挂”,什么”武松打虎”,千奇百怪. 我还记得,布加乔夫点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吃得眉开眼笑,其实,那不过是浇上一层鲜红的番茄酱的”四喜丸子”,不中不西,但那个汉学家临走还打包带了一盒. 一年之后,布加乔夫带着一家老小来莫斯科度假,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萨沙,去吃{大红灯笼高高挂}!” 可令他失望的是,伊万的中餐馆门前的大红灯笼已变成了美国的米老鼠.看到布加乔夫一家人失望的样子,我突然心血来潮,将他们一家请到我的住处,亲自下厨,做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喜丸子”,当然,我也在菜上面浇了一层鲜红的番茄酱.那一家人吃得喜气洋洋,唯有那个汉学家,一面狼吞虎咽,一面摇头:”不是这个,不是这个…” 伊万听了我的故事,笑得前仰后合,笑得大街上的泰国人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笑罢之后,我问他为什么离开了莫斯科,因为是他亲口告诉过我,他的中餐馆生意十分红火. 伊万十分爽快地说,他不想和钱过不去,在莫斯科短短的3年,他的腰包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于是,他带着金光闪闪的金卡,环游世界,一年来,他似乎走遍了全球,曼谷是他旅游的最后一站. 后来,伊万请我去吃泰国菜,在饮酒聊天时,他讲了自己的家庭故事. ``````伊万出生在香港,在酒楼厨房当杂工的父母虽不能叫他嘴里含上银钥匙,但却在香港社会的底层中为他展示了美食天地的魅力。也正是这童年的美梦呼唤他从贫穷中走出来。 他只读了三年书,便踏着双亲的足印走进了香港一家酒店的厨房。小小年纪的他,过早地理解了人生的真谛,也过早地感受到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的悲哀。 酒楼厨房也是社会的缩影。人上人的总厨可以呼风唤雨,身怀绝技的大厨往往会迎着金钱的微笑跳槽而去,而人下人的杂工不但不得不夹着尾巴,还得时时处处躲避炒鱿鱼的风暴。 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即能扼杀一个个无辜的生命,也能缔造无数英雄好汉。和许许多多成功的香港人一样,在命运苦涩的笑容中,用血汗编织明天的梦想。他从被人呼来唤去的小杂工,一步步走进了侍应生的行列。面对着大腹便便的富豪、珠光宝气的阔太太、含着金钥匙的金童玉女,他没有妄自菲薄,反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场合,苦学英语,苦学烹饪技术。 当命运将他带进十八岁的年华时,他开始将童年的美梦渐渐变成现实。他先学了二年中餐,後又学了西餐烹饪。伊万自幼就聪慧过人,心灵手巧,对烹饪有一种天赋,也有一份深情。何况,他在贫穷的童年挣扎时,已将锅碗瓢盆交响曲当作振翅高飞的号角… 伊万还没结束自己的故事,他放在餐桌上的手机就高声歌唱.接电话的他,脸上顿时开满了鲜花.当他放下了手机时,神秘地望着我说:”阁下是否有兴趣享受曼谷的夜生活?” 我谢绝了伊万的盛情邀请,因为我从他那性欲荡漾的眸子里,知道他去哪里.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492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