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路 作者:曲明城 时间:2009-5-09 周六, 上午2:16 路 同为某师范大学高材生的焦言、焦远在毕业后,来到同一所中学,同教语文。 校内优质课、青年教师汇报课、优秀教师示范课,还有市教学新秀赛、省“十佳”选拔赛,加上平时听老教师的“家常课”,一学期下来,两个人的听课记录写满了厚厚的两大本。学校年终总结时,两个人都因虚心好学,赢得了学校领导的好评。 但在同事眼中,两人却是完全不同的。 焦言常常语出惊人。“苏轼要是走进课堂,聆听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他一定会为你的‘不拆零碎不罢休’的精神击掌叫好的。”“如果能把李白扶起来,他一定会激动得热泪盈眶的。人生难得一知己,往返天姥山旅游的费用,他都能找唐玄宗予以全额报销。”即使得到众人,甚至“专家”好评的课,他也能“鸡蛋里挑骨头”:容量大的课,师生间的互动做得不到位,落实的效果没有体现出来;互动多的课,老师浪费学生宝贵时间,不是上课,是作秀。在他眼中,没有一节课,可以称得上是圆满的。 焦远更多的时候选择的是微笑不语。实在推脱不掉,他的话语也多围绕着课堂中自己学到了那些新东西,哪些精彩的设计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诸如此类的话语。“我还处于学习阶段,老师的课让我获益颇多。”“我是来向老师学习的。今天发现了,自己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听老师的课,简直如坐春风,是一种享受啊”。谦逊的态度,得体的语言,一度让焦远成为了那些家有才女已长成的老师们询问的焦点。 两年里,焦言,几乎没讲过两节相同的课;焦远,几乎没讲过两节有差异的课。 两年后,焦远成为了学校语文组历史上最年轻的组长,焦言成为他手下一名“特立独行”的组员。 五年后,焦言因其富有创新精神而被选拔到地区教育学院,成为了一名教研员;焦远因其教学成绩突出而声名鹊起,成为了地区最年轻的“名师”。 “两个人的路,在最初,就已经铺就。”一位已经退休的教师如是说。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106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