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点之歌》评论的摘抄

作者:黄淮

时间:2012-3-14 周三, 下午3:28

穆仁:繁星熠熠——读《点之歌》

诗歌改革的呼声日渐形成共识:那就是中国新诗必须与现实相结合,走向中国化与现代化。

食古不化与食洋不化的标新立异已风光不再。自由诗过滥的自由异常的粗率与随意,使诗越来越不像诗的作法,也遭到越来越多的唾弃。要求自由中的规范,粗率中的精致,随意中的凝炼与格律,继承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汲取外国诗歌的有益营养,增多诗体,百花齐放,探索中国读者喜闻乐见的中国诗风与中国气派,逐渐形成潮流。可贵的是:这一潮流不仅有理论上的研究与倡导,而且有越来越多有识有志之士坚持不懈的创作实践的投入。以短小精炼的二行体微型诗为基础,以大体整齐对称的现代格律为节奏,诗人黄淮历时三年创作而成的《点之歌》微型格律诗百首,就是体现了以上诗改新路的一个

值得注意的成就。

由于采取了比较凝炼严整的形式,这部虽然只有200行的长诗,其内蕴之博大开阔,气势之汪洋恣肆,诗意之浓郁厚重,诗句之可品可赏,都远远超出某些挥洒千行万行的长诗。可以说,这部长诗是作者把他自少至老人生感悟的积淀,发酵燃烧成意象、意境交融的诗句,都汇集在这里了;因此,使人在诗的品尝中,有一种置身夏夜繁星当头的天空下的感觉。

《点之歌》不仅使我惊叹于诗人使生活诗化的功力,也使我再一次体会到“微型格律诗”这一珠联璧合的新诗体独具的艺术魅力。握紧的拳头打出了虎虎生风的力量还伴随着简捷明快的雄劲的韵律。小而不小,小中见大,纳须弥于芥子,令人有尺幅千里之思,则是一种登高望远的哲思美。至于格言的内涵,谚语的平易,诗眼的亮丽,力求三者兼而有之,或许更多是黄淮个人特色的追求了。

 (选自穆仁著《微型诗诗论》天马出版公司2004年版)

吴开晋:新格律诗的新探索——《点之歌》读后

十余年来,黄淮一直为新格律诗的发展进行积极的探索。继他的“九言诗”之后,最近又写出了《点之歌》的微型格律组诗。以“点”作为诗眼,以“点”展开叙事,谈理、状物、抒情,局限本来很大,但他精思苦虑,竟写成了五个乐章,一百首的双行微型诗,可谓用心良苦。不过读来,颇觉有诗境和情趣。因为作者展开了奇异的联想,或以情,或以理,或以语言的机智和巧妙组合,或以形象的多彩和跳跃性吸引了读者。

(选自吴开晋著《新诗的裂变与聚变》中国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周渡、周仲器:新格律史上的三块里程碑——兼论新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形态



……到90年代中期,微型诗创作出现了新高潮,黄淮又以多种形式微型格律诗的试验而独树一帜,不久,他出版了第一本微型格律诗选集《星花集》。他的微型格律诗,有两种体式最富特色:一是以七言为一诗行的二行小诗,其代表作就是下面我们要着重剖析的《点之歌》;二是以三行为一首的小令,这种小令,诗人一共创作了200多首,已发表了近三分之二,试举《山路》一首为例:

〖HT5F〗〖ZK(9〗似断似续云雾间莫顾盼脚下是深渊〖ZK)〗〖HT5K〗

他自己说他的小令是从词中的十六字令脱胎出来的。每首诗,格式固定,三行分别是七、三、五字,同属奇数诗行,押同一韵。虽不像宋词那样讲究平仄,读来仍感节奏感强,体现出新格律诗的新要求,但与词牌、曲牌的样式相似。我们认为,微型小令的出现,其意义主要在于可以促进诗人们对长短句新格律诗创造的关注。这种长短句的新格律诗的试验,先有学日本俳句的汉俳的突现,后有丁芒借鉴散曲的自由曲的成功。黄淮的优胜之处在于他一出手就使其诗完全地呈现出新格律诗的形态,而根本区别于旧体诗词曲。……

我们认为,(点之歌》堪称中国新格律诗史上第三块里程碑,是中国第二个新格律诗派(也可称雅园诗派)的代表作。

长篇微型格律组诗《点之歌》的创作开始于1997年初,经历3年的时间,到1999年5月才完成初稿, 1999年10月完成修订稿,其创作的艰辛正如作者所云:“历时三载,易稿数十,晨昏相伴,魂牵梦绕。” 2000年9月再一次推敲,又作了大的删削与调整,才基本上形成了由9个乐章81首组成的长篇微型格律组诗,从而显现了精品的面貌。长诗发表于《新国风》2001年第1期,后又在《现代格律诗坛》6一7卷上刊出。最近,我们又看到了诗人经过多次修订后的本子(从创作到今天修订前后共达8年),可谓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正如穆仁先生所说过的,这162行诗,其内蕴之博大开阔,气势之汪洋恣肆,诗意之浓郁厚重,诗句之可品可赏,都远远超出某些挥洒千行万行的长诗。

《点之歌》杰出的艺术成就,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考察。

第一,作为长篇组诗《点之歌》的每一首微型格律诗,都是成功的,这是长诗建构的基础。所谓成功,是说一要合律,二要精美。先说合律。由于每首只有两行,合律的难度较大。黄淮断然舍弃每首用韵这一可能成为合律障碍的因素,别出心裁地采取了首与首之间的第二行押同一脚韵且全篇一韵到底的办法,使每一乐章以至全诗连接成气韵贯通的有机整体。而把单独一首的格律规范主要集中在语言整齐和节奏讲究这两项上。(1)一律是七个字为一行的七言体。只有一行是例外,以适应诗意表达的特殊需要。(2)着重借鉴近体诗、词曲、联语等形式,讲究对仗或对称,使节奏鲜明而整饬。这里基本上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两行完全对仗,如:“苦难是点的泥沼/幸运是点的绿地”;第二种,不完全对仗,但基本对称,如:“焦点里原形毕露/热点里蜂拥蝇挤”;第三种,只要求顿数整齐,如:“1 2 3 4 5 6 7/弹奏点的主旋律”。再说精美问题。体式问题解决以后还要考虑意境和语言。黄淮对此特别重视,可谓呕心沥血,苦思精虑。试看第一乐章的前四首: 

1

点点滴滴点点滴

万里江河起步时

2

闪闪烁烁闪闪烁

灿烂无数银河系

3

惊涛拍岸万点白

大漠落日一点赤

4

星火燎原借风势

滴水穿石凭自力

在这里,有的意象生动、境界宏阔,有的哲思隽永、引人遐想。或对仗,或叠宇,色泽亮丽,声调铿锵,用词精炼,修辞精辟,因而首首堪称精心之作。若与同时期的其他微型格律诗相比,这首长篇组诗,既保持和发展了其哲理性强的诗风,又在理与情、情与境、境与象的结合上前进了一大步,使全诗的诗意与诗味更为浓郁。纵观全诗81首,能引人反复咀嚼者总在五分之四以上。

第二,作为长篇组诗,其全局的构成必须是统一的、完整的、和谐的,并应力求做到构思新颖而独特.黄淮于此用力最多。他写过的与“点”有关的微型格律诗,大约有250首。经过删削、排列、组合,成了成稿初期的五章100首,后经反复压缩、精简,出现过 64首的稿子。最后又经增补,终于形成了九九归一的81首总框架。之后就是多次局部的调整,形成了今天完整而和谐的构思面貌。

作为这首长诗艺术构思的一个中心环节,便是“点”这个中心意象的选择。我们注意到,作者曾在其他微型格律诗的创作中,选择过与“点”相似相类的意象,写过《一横一竖之歌》、《一撇一捺之歌》、《圈圈谣》等作品,但那些意象都没有“点”这个意象来得不同凡响。读完全诗,我们不难发现“点”这个意象的丰富内涵,是它提供给诗人驰骋想像的广阔空间,又是它使长诗成功地发挥了哲理性强的优长。

诗篇通过独特的构思显示了由点到面的事物发展的规律与九九归一的哲理意蕴。第一乐章为序曲,写宇宙万物皆来源于点,一切从点开始,由点而生成,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如前所引,这一乐章,以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的描摹而成功地引发出了“一生二,二生三/生生不息开广宇”的哲思.第二乐章至第八乐章是诗的主体章节,是在“点与人”的总主题下鸣奏的一部雄壮的交响曲,是关于点的作用、点的包容与扩展、点的变异与升华的点之歌。从纵向上看,它又是关于第一自然界、第二自然界、第三自然界赖以生存、组合或变化的点之歌。因此,这里的点既是物质,又是精神,更是物质与精神的交融,这里的点之歌,既是人类社会物质世界发展的歌,又是精神世界、人生道路的歌。具体地来说,第二乐章写第一自然界(如第一乐章所写)形成后由于人类不断劳动而创造的第二自然界的发生与形成,它以古代神话传说为主要意象,概括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第三乐章以从古至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成果,显示了第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探索,也是第二自然界向第三自然界所以过渡的根源之一,因为第三自然界是第二自然界在物质性的人脑中的反映与变幻。第四乐章第五乐章写由于人类思想精神的不断解放,使人类生存的现实又发生了一次巨变,从科学理论思维(“浇铸开慧的钥匙”)到艺术思维 (“形象是点的脱影”)的发展,形成了由认知、评价、审美三个层次所组成的无所不包、色彩斑斓的意识形态。这就是所谓“第三自然界”。第六乐章写人生道路。人生应该是奋力拼搏的过程,而且应该努力创造点奇迹。“春蚕到死丝方尽/一生一行生命诗”,正是“第三自然界”学说的创立者公木先生和诗人自己人生道路和精神境界真实而生动的写照。第七、第八乐章写人类社会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生,恰如物质的点的引申,有起点、终点、基点、热点、焦点、顶点、临界点、转折点、共同点、中心点等等,总的来说是逐步向前,与时俱进的。这从另一角度来说,又是对点的总的礼赞,也是对第一乐章到第六乐章的富有诗味的概括,又是通向第九乐章点的哲理升华的基石。第九乐章为尾声,它呼应第一乐章序曲,写九九归一,写九与一的对立统一,是对点的特质的深刻概括和揭示。点好比是一,是代表小与少,线,好比是九,是代表大与多。中国古代有许多冠九的名称,例如九天、九泉、九州等等。九九归一,又称九九归原。但归原后的一是一切的“一”,是大“一”。所以无论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从一生二、二生三,又从九九归之于一,是一与九的辩证统一。它阴阳相生相克,静动相对,涨缩无度,“可能不断地分割/不能随意地抹去”,“看不见并非乌有/测不出难言子虚”。点外有点,点内也有点。因此,“有多少点的方程/就有多少点之谜”。

总的来说,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九九归一”,既是指诗的内容,又是指诗的形式;既是指由点引发的对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规律:人生哲学的多种多样的思考,又是指全诗由九九81首微型格律诗组成,包括既可独立又有紧密联系的九个组诗(即九个体系),合起来则是一首完整的长诗。而“点”这个中心竟把“九”与“一”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一首思想深邃、哲理彪炳、意象优美、语言精粹、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形式新颖的力作。

因此,七言体《点之歌》的出现,不仅是反映新格律诗创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且是在诗贵短小、精炼这一层次上把新格律诗的创造提高到一个新的艺术水平。这也就是《点之歌》之所以被我们称之为新格律诗史上第三块里程碑,成为我们最喜欢、赞赏的三首新格律诗之一的原因。

 (原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刘章:黄淮兄,你是个微型诗探索的成功者,祝贺你

《星花集》如满天星斗,晶莹可爱。你说:“好诗一句大实话,绝非实话都是诗”,是朴实

的诗理。有些诗集我读不下,《星花集》都读了,许多诗句我都喜欢,如《爆竹》、《人》

、《说傻》等许多。最让我感动的是《影子》一组及《牛年颂牛》,这两个题材我都写过,

浅尝辄止,你观察那么细,思考那么全面,写出了人生的哲理,让我感动,让我感到自己的

差距。尤其是“影子”让我心动!“同你一路攀登,以身铺设阶梯”,准确、形象;“暂卧

山坡小憩,愿做你的凉席”,想象新奇,又合理,且美丽;“你顶阳光桂冠,她却微缩脚底

”,可爱,我于此读出某些人人格,有些人单在落难时选友,在友人辉煌时远离……

 (刘章:摘自刘章2000年3月23日致黄淮函)

叶橹:《点之歌》浅析

……黄淮的这组诗以“第一乐章”为序曲,其实就是体现了这种一切从“点点滴滴”开始和起步的观念。对于万事万物的由点及面的艺术表现,人们可以在无限的可能性中实现。黄淮新选取的九种具现方式,上涉日月星辰和银河系,下及江河草坡乃至人的大脑,其核心就是在表现这种万物都是“点”的延伸和扩展。黄淮正是从这种对微观世界的透视中而窥见了它丰富的底蕴和内涵,从而开始了他对“

点”的巡视与遐想的。沿着对“点”的种种遐思,在以下各乐章中,黄淮或利用对古代神话的诠释,或从“结绳记事”之类的题材的发挥,进入“游览微观风景区”。在对最原始的素材的诠释和发挥中,逐步进入到对当代高科技时代的新鲜事物的触及,无一不体现着宏观世界的进展,同时其基本的“点”的结构又是难以改变的。

 (原载《现代格律诗坛》2001年6-7卷)

邹建军:《论黄淮的诗性与诗品》

……到了中年以后,黄先生的诗作在形式上趋于对格律的讲究,在艺术表现上更趋内化。当然,哲理对于他的诗来说是一以贯之的,但越到后来,智慧的因素加强了,机趣与哲理更加密切地统一起来,既有诗情又有哲理,诗情的背后是哲理,哲理的面目是诗情,或者说诗情与哲理像水中盐与盐中水那样的关系,二者谁也离不开谁,有机地融为一体了。此期的诗在哲理与诗情方面达到了相当严密与高超的境界。特别是他那些小诗,他的代表作之一的《点之歌》,在这方面发挥得尤其充分与圆满。“点点滴滴点点滴/万里江河起步时//闪闪烁烁闪闪烁/灿烂无数银河系”,这起首的几行既有诗的意象也有人生哲学与自然辩证观在内。“看不见的并非乌有/测不出的难言子虚//有多少点的方程/就有多少点之谜”,这样的结尾多少带一点格言警句的味道。不要小看这一组小诗,每一首只有两行,全诗共九个乐章,一共81首,“九九八十一”,形成一个连环性的系统,不仅结构严谨,而且构思奇巧,表现出某种自然观与人生观,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的总认识。这一组小诗也许是许多人的格律诗和哲理诗所不可相比

的。这来自于他的人生经验,是他积累了六十多年的人生智慧的结晶。已有一些评论家对此诗作了高度的评价,可见并不是只有我一人称赞此诗。

 (选自《生命的旋律》——黄淮诗歌品评鉴赏文集)

寒山石:《越写越短生命诗——读《望星空》黄淮微型格律诗900首》摘录

......特别是《点之歌》更是以“点”为意象,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其九个乐章八十一首关于万物源发点、文明支撑点、历史闪光点、思维创造点、生命进击点、人生关节点、生活变幻点、开拓奋进点的激情抒写,其指点江山、圈点历史、盘点世象、评点人生,可谓视点广阔、落点有力、沸点飞扬、鼓点铿锵,为我们展示了一曲人类物质和精神世界,包括人类自身发展的雄浑交响,让我们不得不惊叹诗人诗化生活的功力,不得不为诗人超常的“发散思维” 和匠心独运而折服。我以为,《点之歌》至少应该是微型诗创作者不可不读的经典。

(选自《现代格律诗坛》2009总第十期)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337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