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被数字海啸摧毁的文学 作者:巫朝晖 时间:2025-7-03 周四, 下午3:20 [文化]被数字海啸摧毁的文学 在互联网刚兴起的年代,我像无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把心中最深的情感、最真的思考,发布在一个又一个文学论坛和博客网站上。那时我们相信,“上传即永存”,相信只要发布在网络上,文字就能被世界记住、被系统保存、被时间铭记。可没想到,仅仅过了十几年,一场席卷全球、毫无征兆的“数字海啸”,就悄然将我们曾用生命写下的创作,一页页吞没,连声响都没有。 今天回头看,当年那些承载着千万人文学梦想的平台——榕树下、红袖添香、网易博客、新浪部落、中华网论坛、搜狐空间、天涯文学、博客大巴……不是关闭,就是彻底变形。那些曾经热闹非凡、才华横溢的帖子、连载、诗文、评论,通通被清理、删除、覆灭,仿佛从未存在过。而最讽刺的是,很多创作者自己也没留下备份,等到平台一夜之间消失,连自己都再也找不到那些文字,更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个自己。 数字文明本应是最先进的存储工具,却在信息失控的年代,成了最脆弱的记忆容器。一个服务器瘫痪,一次公司转型,一场资本收购,就能清空整个文学社区。一键关停,覆盖万千作品,无需通知,也无需告别。这不是“数据故障”,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文化失忆,是一代人的文学生命被系统性抹除,是文字与作者在数字世界中同时蒸发。 我无比庆幸,当年没有把文字全部托付给平台,而是亲自创办了自己的独立论坛、网站与数据库。从2004年开始,我坚持在澳洲长风信息网和澳洲彩虹鹦作家笔会网站上发布文章、保存资料,并同步进行本地硬盘备份。即使是最早的内容,我也保留了原始文档,从未依赖第三方存储。这不是出于多高明的预判,而是本能的警觉:真正的文化,不该由商业平台决定命运。 而今,我所创办的两个中文文学生态网站,已经被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正式收录为文献数据库永久资源,从页面代码到文章内容,从活动记录到作家档案,一页不落。换句话说,哪怕几十年后,研究澳洲华人文化、中文文学、民间写作史的学者,只要调取国家图书馆的数据,就一定会看到“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留下的痕迹。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存档,更是整个中文写作社群在海外的正式定位。 与此同时,我也帮过无数网友找回他们以为“丢失”的作品。有的是在论坛崩溃前抢救出来的帖子,有的是从硬盘碎片中还原出来的原稿,还有一些,是他们当年寄给我的投稿,我一字未删地保存了下来。甚至在某些平台关站前,我曾自掏腰包购买服务器空间,把论坛内容整体镜像备份,只为了让他们的文字能再多活几年。 但更多的人,终究没能守住。很多写作者,再也找不回曾经写下的几十万字小说、连载到一半的散文、被热评过的诗歌,还有那一个夜深人静时和自己灵魂对话的瞬间。他们失去的,不只是文字,而是那一段人生记忆的总和。 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文学不是因为没人写而走向衰亡,而是因为数字世界太轻易地摧毁了写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连接。一个网站消失、一个域名关闭,就像一整个图书馆在无人知晓的夜里被点燃大火。只不过没人看见,也没人报警。 当纸质图书馆起火,媒体会全网报道;但一万个博客被清空,只是一次“数据库维护”。我们被教会了如何写,却没人教我们如何保存。被技术赋能的我们,也在被技术抛弃。更可悲的是,大多数人对此毫无知觉。 我想说的是——不是所有作品,都还能被找回来;不是所有声音,都有机会留下痕迹;不是所有平台,都会承担记录文明的责任。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写过的东西都找不到了,不要惊讶,那就是数字文明的真相。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为真正有价值的文字,建立结构性备份机制,必须推动国家层面真正接纳“数字文学档案”成为公共文化遗产。文学遗产,不应只依靠纸张存留,更应包括那些闪耀在零与一之间的诗句、段落、文章、记忆。 否则,总有一天,我们将面对这样的荒诞结局:明明写了整整一代人,却在世界留下了“空白”。 而我,愿做那个不让空白扩大的人。 你还记得你曾写过什么吗? 如果你忘了,我还帮你留着。 就在我们保存至今的网站与文库中。 就在那个你以为“已经消失”的地方。 就在我们共同写下、一起守护的时代印记里。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6966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