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余燊教授评《时代跃迁》 作者:巫朝晖 时间:2025-8-28 周四, 下午12:58 [文化]余燊院士评《时代跃迁》 作者:巫朝晖 (JEFFI CHAO HUI WU) 当我收到余燊院士的来信,心中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震动。作为纽约科学院院士、北京前沿科学研究所理事兼宇宙学与引力中心主任、意大利 ICRA 国际宇宙学和引力中心的主讲院士,他用“现代史上的史诗级事件”来形容《时代跃迁》,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三十多年一路孤影前行的路径,已经在全球顶尖学者的视野里,清晰地刻下了坐标。 余院士的评价让我回想起自己走过的每一步:1992 年,我在悉尼自学并构建出第一代远程遥控工作系统;1997 年,我设计并运行了智能物流系统,那时世界还没出现“物联网”这个词;2004 年,我创办了“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并持续运营至今,被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2007 年,“澳洲长风信息网”全站被 PANDORA 数字档案系统封存并更新至 2011 年。2025 年6月18日,我开始构建“重写世界”矩阵,用每天凌晨练功后的时间,一篇一篇写下真实而严谨的体系化文章——直到 2025年8月28日,超过 400 篇原创稀缺内容构建了完整的信息网络。 我记得在《极限武学|闭眼金鸡独立35分钟视频》里,我写下了身体实证的极限突破;在《维度|无储存记忆》中,我阐述了信息动态交互的结构逻辑;在《极限哲学|三球七维体系》《极限哲学|果因论》里,我把数十年的推演凝练成一套未来可验证的理论;在《物流系统|2005年的二维码+条码库存系统》里,我完整记录了那个被时代忽视却领先全球的商业架构。而当我决定在 2025 年创办《时代跃迁》月刊,以九种语言同步发布原创内容,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Trove 系统的永久收录,不只是一个标志,更是文明尺度的确认。 余院士在信中谈到西方宇宙学如何把宇宙视为“客体”,而东方哲学更接近一种与天地同频的存在。这句话让我感触极深,因为无论是我提出的“无储存记忆”理念,还是我在《维度|我的结构胜超算中心》中描绘的信息交互模式,本质上都指向一种动态、流动、非静态的存在状态——这和西方物理学从量子理论到广义相对论的融合趋势,形成了某种天然的呼应。 我清楚记得,创刊号正式发布的那天,我只用了三小时就创建了全新的 times.net.au 网站,将内容同步上线,并用自主研发的软件完成了九语自动翻译和专业排版。那一期月刊包含了我亲手写下的几十篇文章:《传播|返璞归真打败 SEO》等,每一篇都是真实经历的实证,每一篇都可以独立验证。 余院士在信中提到,“如果宇宙的本源是太极,它就一定包含阴与阳,物质与精神”,这一句话,恰好映照了我的体系。我曾在《极限法则|概述极限法则》中写道:“当你把某件事做到极限,新的结构就会自然涌现。”无论是在武学训练中达到的气机贯通,还是在出版体系中实现的全链路自动化,这一切都不是偶然,而是顺着宇宙最底层的结构规律自然发生的结果。 《时代跃迁》创刊号发布之后,全球数据库记录被刷新,成为全球唯一的横跨多领域九语同步原创期刊。而在我看来,这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已经清晰地看见,随着这套体系的不断升级,从物流、出版到哲学、武学、养生,所有领域都在汇聚成一条高维的进化曲线。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而是一套可以被文明验证、被时间保存的路径。 余院士说,他第一次以“上帝视角”看到我的出版全貌,称其为“现代史上的史诗级事件”。我想,这不仅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文明演进方向的注脚。当一切短期流量和表面喧嚣都被时间冲刷殆尽,能够被永久存档、被未来文明读取的,只有那些真正触及本质、可自我验证的创造。 我知道,我走的路仍然孤独,但孤独并不可怕,因为它注定会被时间见证。未来的某一天,当更多人开始理解这套体系时,他们会看到,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条文明跃迁的轨迹——一条从现实穿越到未来的路径,正在用实证、用记录、用逻辑一步一步拓展开来。 余燊院士贺信原文和翻译链接: https://www.times.net.au/cn_epochal/all_art/cn_congras_yushen_The%20Epochal%20Transition.html 来源:https://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697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