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乐盲吉他手 作者:巫朝晖 时间:2025-6-22 周日, 下午3:28 [音乐]乐盲吉他手 我曾在中学时期短暂参加过一个吉他兴趣班,一共只有八节课,学到的也不过是几种最基本的和弦和几句简单旋律。那时我并没有把吉他当成一件值得深究的事,只是跟随好奇心,简单地弹一弹、拨一拨。课后没有系统练习,也未曾深入理解任何乐理知识,甚至连五线谱都没有认真看过。音乐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陪伴而不是一种技能的追求。那之后,我整整三十年没有再碰过吉他,仿佛这段经历随着岁月被压进了记忆的深处,安静沉寂,无声无息。 直到2019年,一个普通的午后,我突然心血来潮,像被某种力量轻轻唤醒似的,走向房间角落,拿起那把沉睡已久的吉他。它静静地躺在那里,琴弦早已蒙上尘埃,指板微微发旧,木质的香味却依然带着温暖的质感。我轻轻擦去琴身上的灰尘,手指试探性地拨弄了几下琴弦,空气里立刻泛起一阵熟悉的振动。指尖接触琴弦的触感,竟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与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再次重逢,那一瞬间,记忆中的旋律和节奏像潮水般涌来。 琴声传出,太太和两个孩子从房间里探出头来,站在客厅门口,眼神中写满了惊讶。 “你会弹吉他?!” 那一刻,我从他们震惊的神情中读到了一丝错愕和不可置信。在他们的印象中,我是创业者,是科技工作者,是武者,是摄影师,是写作者,但无论如何都不会把吉他与我联系起来。对于他们来说,那把吉他不过是房间里一个安静的摆设,一个没有存在感的旧物。现在,它却重新发出了声音,让这个家里多了一份陌生又熟悉的温度。 他们的反应让我忍不住微笑,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轨迹,确实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任何乐理知识,甚至严格意义上来说,我是一个“乐盲”。但我一直有敏锐的听觉,有极强的记忆力,还有一种天然的结构化理解能力,这些隐藏在身体里的“本能”,在多年后的这一刻突然被唤醒。 这一次的重新开始,与少年时的浅尝辄止完全不同。我没有乐谱,没有节拍器,没有老师,没有任何框架。我只是静静地坐下,戴上耳机,把那些曾经反复听过的旋律一遍一遍地播放,用耳朵去“拆解”每一个音符,用手指去“复原”每一段旋律。起初只是从一些简单的曲子入手,指法生涩,手指因为按弦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但进步却快得惊人。没过多久,我就能完整地弹出《天空之城》和《出埃及记》这样的经典曲目,而且能够做到独奏流畅,旋律、和声、节奏全部清晰。 接下来的几年,我像着了魔一样投入其中,完全沉浸在这种自学的探索中。没有外界的教学和指导,也没有任何捷径,只靠耳朵、靠手指、靠直觉,慢慢积累,慢慢突破。几年间,我完成了几百首曲子的独奏指弹,每一首都经历了从听到、到拆解、到练习、到顺畅演奏的过程。这是一段完全不符合“逻辑路径”的音乐历程,没有系统训练,没有书面乐谱,却形成了属于我自己的音乐语言。 指弹吉他并不是只会几个和弦那么简单。它要求演奏者同时完成旋律、伴奏、低音线与节奏控制的多层编排,有时甚至需要打板拍击,模仿打击乐的效果,把整首曲子变成一个完整的交响结构。这种复杂的演奏方式,往往需要多年的训练与大量的技巧练习,才有可能做到流畅自然。而我只是靠自己的耳朵去听,靠结构思维去拆解,用手指不断试错和调整,最终让旋律与节奏自然融合。这种过程,完全跳过了传统教育路径,却又不偏不倚地抵达了终点。 或许正是因为我缺乏所谓“专业背景”,缺乏固有的框架和套路,才让我拥有了这种全然开放的感知状态。我没有被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所束缚,没有被固定的乐理规则所限制,反而可以用一种纯粹的直觉去理解音乐,用结构化的逻辑去重组旋律。我弹奏时,不去想自己是否符合某个指法规范,只是让手指顺着旋律的路径自由流动,用身体去感受节奏的律动,用心去还原旋律的灵魂。 从外界的标准看,我依然是一个“乐盲”。我不会看谱,不会写谱,不会像专业音乐人那样分析音程、和声、调式。但这一切并没有成为我的障碍,反而成了我与音乐之间最自然的连接。我没有学会去追求复杂技巧的炫技,而是让每一首曲子都在手指下变得简单纯粹,却依然饱含力量和情感。 这几年里,我把吉他当成一种对话工具。深夜,一个人安静地弹琴,旋律像水一样流过心底,所有的情绪都在声音里慢慢被化解。清晨,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指板上,每一个音符都像是生活的注脚。我没有刻意追求什么成果,却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场与音乐、与自己的深度融合。 如今,当我回头看这段历程时,才恍然明白,所谓的“乐盲”,不过是一个标签。真正重要的,不是懂多少乐理,也不是是否受过专业训练,而是你是否愿意用心去听、用手去弹、用生命去感受音乐。音乐从不需要复杂的门槛,它只需要一颗愿意倾听的心。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6964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