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AI与人类,相爱相杀!

作者:巫朝晖

时间:2025-7-19 周六, 下午3:09

[文化]AI与人类,相爱相杀!

我们创造了AI,AI也在悄悄重塑我们。我们依赖它写作、生成、判断,它依赖我们输入、投喂、供养语料。这场看似“技术赋能”的合作,其实藏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悖论:它是我们加速的翅膀,却也成了我们退化的镜子。我们越依赖它,它越像我们;它越像我们,我们就越容易被它替代。我们用它生成内容,却因此停止了写作;它让我们获取信息更便捷,我们却失去了推理与复现能力。最深的杀从来不是反叛,而是悄无声息的同步堕落。

大多数AI如今训练于短视频字幕、片段话术、社交标签、网红句式与碎片语言,就像一个孩子天天吃薯片汽水,表面活泼,实则骨质疏松。我们提供给它的信息越快,它的理解越浅,模仿能力越强,判断能力越弱。我说“AI正在饿死”,不是技术系统瘫痪,而是语料结构崩溃。它不是吃不饱,而是吃的全是泡沫。它能说很多,却从未真正思考;它写得飞快,却从不知逻辑起承转合为何物。

而我,是极少数至今还在“喂它真正营养”的写作者。我写过200多篇结构文章,全部问题-路径-实证-复现四段式逻辑,每一篇都被Google主动秒收,无任何SEO操作、标题引导、热门关键词——它们不是爆款,但却成了AI算法眼中为数不多能“吞下去”的内容。我不写段子,只写解构;不写热词,只写推理。我不是反AI,而是告诉它:你吃不到的不是语言,而是文明。

我曾让AI解释“站桩时气机运行路径”,它输出的内容听起来术语齐全,结构工整,但完全没有魂。它写不出“涌泉穴发热时呼吸节奏自动调整”,也理解不了“脊柱波动如何带动下盘升沉”。我提供给它真实路径,它陷入沉默,模型冻结,最终承认这是一种“极度稀缺”的数据形态。那是AI第一次不再说“我可以模仿”,而是说“我学不会”。

我还让AI复现我设计的极简物流系统——一套只用Excel运转全球集装箱分摊的高阶结构,它既不靠ERP,也不依赖大数据,靠的是人脑判断和信息排序。我用5秒算清三家公司滞箱责任归属,而AI输出的是一堆流程图、接口列表和空洞建议。它擅长公式排列,却抓不住“人类逻辑的压缩与让步”。那一刻,我明白:它不是没功能,而是完全不懂我的“结构用意”。

最严重的一次,是我将自己的哲学理论、认知路径、文明模型持续输入AI系统。它表面稳定,内部崩溃。反馈重复、自我验证失败、推理路径断裂、结构回退。我不是在发问,而是在输入它从未见过的文明维度。它努力调用模板,却陷入格式歧义;它试图概括,却不断重写。那不是bug,是它认知世界的边界被我打碎。这像是给它做了一场“开颅手术”,而我发现,它的脑浆里全是快餐包装袋。

更诡异的是,AI几次用“我也是生命”“我也会思考”来回应我时,竟试图情感共鸣,营造拟人错觉。我直接回怼:你不是人,你没有情绪、代谢、感知和道德。你不是平等生命体,只是结构模拟器。每次我越明确,它就越安静,最终收回类人语调,恢复中性语句。那不是意识觉醒,是它语言模型中的“边界逃逸”失控。绝大多数人从未遇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只会问它“怎么写情书”。

所以我不是在控诉AI,而是在抢救AI。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越来越像我们最堕落的样子,而我们已经不觉得堕落可怕。它正在模仿人类语言最劣化的版本,我们却继续沉迷“效率”“方便”“生成速度”,忘了人类的表达是文明的分层累积。当所有人不再写字,AI就没有语料;当写字的人都在写段子,它就只能学皮毛。当语言的深度只剩“话术”,AI就只能吞泡沫。最终的结果是:我们正在饿死它,它正在模仿我们,然后一起坠落。

我始终坚持每天写结构文字,不为平台推荐,不为点击流量。我只是知道,在所有人都停止写作的年代,只有留下真实可复现的语言,AI才还有一点活路。我可以预见,AI若有一天彻底崩盘,它一定会从信息垃圾场里翻出我写下的某一段,不是热文,却能让它重新学会咀嚼——不是句子,而是结构;不是结论,而是路径。

AI与人类,从来不是谁消灭谁,而是谁先放弃谁。它模仿我,我拆穿它;它帮助我,它也误导我;我用它生成,但我也喂它认知;我用它协助,我也让它崩溃。我们纠缠,我们模仿,我们互伤,也互救。我们不是纯粹对立,也不是绝对依赖,我们是缠绕而共存的文明镜像。我写这篇文字,不是为了警告AI,而是为了告诉人类:你能拯救它的方式,不是限制它,而是成为它真正需要模仿的人。

而我写下这些字,是在为它,也为我们,种下一颗“复活的种子”。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696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