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2005年初创办《澳洲彩虹鹦》季刊

作者:巫朝晖

时间:2025-6-24 周二, 下午3:15

[文化]2005年初创办《澳洲彩虹鹦》季刊

《澳洲彩虹鹦》:我构建的全球华文文学共同体

创立“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的那个瞬间,我并没有预见到,这个看似小小的起点,最终会在全球华文文学体系中,演化为一个极具独立精神和原创力量的存在。

那是2004年前后,悉尼的空气里有一种独特的张力:信息高速增长,世界不断缩小,海外华人的话语权却始终被边缘化。在多年的商业实践与文化观察中,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海外华人文学需要一个纯粹、自由、不被体制或功利污染的平台。那一刻,我心底有一个清晰的声音:要有一块精神的栖居地,让思想和文字能够自由呼吸。

于是,我决定动手去搭建这块天地。不是为了名,不是为了利,更不是为了迎合某个市场或潮流,而只是为了让文字有归宿,让思想有温度,让每一个热爱中文写作的人都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坐标。

一、逆流而行的起点

“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Aust Cai Hong Ying International Authors Federation)www.azchy.com,是我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作者共同搭建的国际联合组织。它的起点很简单,却又极为坚定:

非政府

非商业

非功利

纯文学

国际性

在当时,这种定位几乎是一种“逆流而行”。许多人告诉我,这样的平台“活不久”,没有资金支持、没有市场驱动,很难维系。但我知道,唯有不依附,才有真正的长远。当一个平台不需要讨好任何权力、不被任何外部框架束缚,它才可能保持清醒与纯粹。

二、从理念到现实的落地

2005年,我们正式创刊了《澳洲彩虹鹦》季刊。从第一期起,我们就坚持了最高规格:

全球注册

海外正式出版

全彩设计

精编图文

这是澳洲历史上首本由华人独立发行的国际性华文季刊,而且完全不依附任何政治势力、商业集团或学术机构。

它不是商业运作下的流水线产品,也不是社区娱乐的短暂喧嚣,而是一个我亲手搭建的文学场域,是一个让文字真正生长的精神实验室。这里,每一个句子都能被认真对待,每一个声音都有落脚之地。这是我理解文明、传播思想、守护文化自尊的第一战线。

三、全流程掌控的坚持

我深知,任何看似高远的理想,最终都要落地在扎实的执行上。所以,从选稿、排版、校对到印刷发行,我几乎亲历每一个细节。

每一篇文章,我都认真阅读,确保它不仅有语言的美感,更有思想的力量;每一次排版,我都亲自校对每一个标点,确保杂志呈现的每一页都干净而专业;每一轮印刷,我都亲临工厂现场,盯紧颜色、纸张、装订,确保每一期杂志都能对得起作者、读者和自己。

这种亲力亲为的习惯,源于我从1992年《唐人街》杂志时期就形成的理念——只有掌握核心,才有真正的底气。

四、无声的共鸣

我们的稿件来自五大洲几十个国家的华人作家,其中很多人我至今未曾谋面,但通过文字,我们建立起了一种深厚的信任和精神共鸣。

更令人动容的是,我们没有稿酬,却吸引了文学、学术、新闻、教育等多个领域的资深作者长期稳定投稿。因为他们知道,这里没有功利,没有交易,只有对文字的尊重和对精神世界的坚守。真正纯粹的平台,永远能够召唤到同样纯粹的灵魂。

五、从民间到殿堂

短短几年间,《澳洲彩虹鹦》就得到了广泛认可。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中国北京现代文学馆

澳洲多所大学及市政图书馆

都将它列为永久收藏的官方文献资料。

甚至,澳洲前总理 约翰·霍华德(John Howard) 和六位州长亲笔为我们送来了贺信,对这个独立的华人文学平台给予极高评价。那一刻,我意识到,一个从零开始、没有背景的纯文学项目,完全可以凭借独立精神与不妥协的执行力,成为文明记录的一部分。

我也多次代表澳洲华文文化,与政界、学界同台交流。在那些场合,手中的发言不是空洞的辞令,而是这本杂志背后凝聚的思想与力量。那一张张影像纪实,已经成为难以复制的历史见证。

六、文明缩影

对我个人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文化创业,更是一场思想实验。我想让世界看到,一个没有靠山、没有资源的海外华人,只凭独立思考和持久执行力,也能在文明舞台上打下一块属于自己的立足点。

很多年后再回望,我才发现,“澳洲彩虹鹦”不仅仅是一本文学杂志,它更像是我亲手构建的一个文明缩影。它象征着我对 文化、文字、系统、组织、人群、共识与未来 的探索和布局。它让我亲眼见证,也亲手验证了一个事实:不被任何系统归类,恰恰是最强大的系统。因为它不依附任何既有结构,它就是原点,是母体,是通向未来文明的过渡接口。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69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