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1992年创办《唐人街》杂志

作者:巫朝晖

时间:2025-6-24 周二, 下午1:59

[文化]1992年《唐人街》杂志

《唐人街》杂志,是我走入商业世界的第一个节点。

那是1992年,悉尼的街头车水马龙,华人留学生的身影还只是这座城市中的点缀。当时,大多数留学生还在课堂里背单词、写作业、规划“毕业后去哪”,而我已经选择了另一条路——投身商场,在真实的商业洪流中搏击。那一年,我把积蓄投入朋友创办的《唐人街》杂志社,正式踏入澳洲华人文化圈。

在外人看来,那只是一本全彩印刷的华文杂志;但对我而言,它是我商业认知升级的起点,是我人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重要节点。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商业世界的本质,从来都不是表面上的买卖,而是一场关于信息、结构与控制的博弈。

我们的《唐人街》,和当时市面上那些流水线生产的华人报纸完全不同。它是高质量、高投入的全彩杂志,内容涵盖新闻、文化、留学、商业、艺术等多个维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澳洲,这种规格的华文刊物几乎没有先例。我们想做的不仅仅是“出一本杂志”,而是打造一个平台——让澳洲的华人能够在精神上找到归属感,也让本地社会看见真正的我们,看见属于澳洲华人的声音和力量。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极其骨感。很快,我就发现了隐藏在华丽表象下的巨大矛盾:**所有的核心环节,都掌握在别人手里。**印刷、排版、设计、物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外包,每一个环节都像一只无形的手掐着我们的喉咙。印刷厂收费惊人,质量却经常失控;每一次出刊都像是一场豪赌,交稿、印刷、送货,全靠对方的时间表安排,稍有延误,整个发行计划就被打乱。那时我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市场并不是击败我们的最大威胁,真正“困死”我们的,是供应链的不稳定和对核心环节缺乏掌控。

就在那一刻,一个看似疯狂的念头冒了出来: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建一座印刷厂?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几乎所有人都当成笑话。我们没有背景,没有经验,没有技术,甚至连一台印刷机都没摸过。那时候,身边的人劝我:“你不懂印刷,这不是你能做的。”但我心里清楚,如果核心环节不在自己手里,我们永远都只是被动的追随者,没有选择权,更没有话语权。

于是,我开始了彻底的“下场学习”。从最基础的印刷工艺学起,研究设备配置,学习油墨特性,分析不同纸张与色彩的匹配,拆解印刷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我白天在办公室里和合作方谈判、压成本、盯进度,晚上回到家就开始钻研资料,反复记录、拆解、推演整个印刷体系。没有人教,我就自己学,自己拆,每一个环节都靠自己摸索。

那些日子极其艰苦,但也极其充实。无数个夜晚,我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拿着纸笔画流程图,推演油墨、纸张、印刷机速率和色彩还原度之间的逻辑;白天则在印刷厂里观察机器运转,和工人师傅请教、学习。就这样,从零到一,我逐渐掌握了印刷技术的底层逻辑,也为日后创立自己的印刷厂打下了坚实基础。

**《唐人街》的经历,彻底重塑了我对“创业”的认知。**我明白了,创业从来不只是点子或概念的游戏,而是全流程控制的能力。只有当你把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握在自己手里,你才能真正从容应对风险,才能真正掌控方向。

从那本杂志开始,我便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原则:**依赖别人永远是风险,掌握核心,才是底气。**这条原则,后来被我带到了每一个跨界领域——无论是IT、物流、信息平台,还是智能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我从来不满足于做表面操作的管理者,而是要做 结构控制的缔造者。

回望1992年,很多人看到的是一本精美的杂志,但我看到的,是一条延伸至未来三十年的道路。那条路,注定充满挑战,却让我在每一次实践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极限进化。而这一切,正是从那本看似普通,却隐藏着无限可能的《唐人街》杂志开始的。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696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