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1989年,中国第一代股民 作者:巫朝晖 时间:2025-6-26 周四, 下午2:01 [人生]1989年,中国第一代股民 1980年代末,中国的股市才刚刚萌芽。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甚至没有听说过“股票”这个词,少数听过的人也只会摇头,说这东西像“赌博”,不靠谱,甚至连不少经济学家都在公开争论:股票到底是不是骗局,是否会扰乱经济秩序。在那样一个混沌、保守又充满机会的年代,我却敏锐地意识到,这绝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即将彻底改变中国经济格局的金融变革。 那时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没有财经频道,也没有任何实时行情系统。报纸上偶尔有一两篇寥寥几百字的新闻,谈到“股票”或“股权”,语气多是试探与谨慎。市场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几乎所有交易消息都靠口耳相传,甚至有些人连股票是什么都不清楚,更谈不上研究或分析。而我,手里只有一本泛黄的经济学书籍和一台普通的计算器,就靠这两样东西,开始一点点推演供需逻辑,试图去理解股价的涨跌背后到底有什么规律。我反复在纸上写下各种假设,计算不同的情景推演,去验证我的直觉。 1986年,我刚刚工作不到一年,月薪大约600元人民币。在那个年代,这已经算是一份不错的收入,可以维持基本生活,甚至存下一点积蓄。也是在那一年,我第一次听到关于“股票”的消息。深圳经济特区开始试点股份制改革,有企业面向社会发行股票,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新鲜事,没人敢确定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敏锐地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种新鲜的理财方式,而是一场结构性机会的开始。 信息的缺乏,意味着一切都需要靠自己判断。没有专业的财经分析,没有专家的指点,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数据平台,甚至连股票该如何买卖都没有明确的规则。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真正触碰股票,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深圳发展银行正在进行股票申购。我没有犹豫,没有四处打听,更没有去等待别人的意见,仅凭一份对趋势的本能判断,拿出整整一个月的工资——660元人民币,申购了22股深圳发展银行的股票,每股30元。当时很多朋友都觉得我疯了,有人摇头说:“这东西靠谱吗?”也有人半开玩笑地劝我:“别浪费钱了,拿去买点家电或者改善生活不是更好吗?”而我只是默默地排队,填写纸质的申购单,把手里的钞票交到柜台,心里无比笃定,却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说。 那时的交易环境,原始到近乎原生态。没有电子屏幕,没有网络撮合,所有行情都靠传闻流转,所有消息都夹杂着情绪和猜测,股市中的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整个社会都还不懂得风险控制的概念,也没人去谈宏观经济或产业分析,连“股评”都只是茶馆里闲聊时模糊的猜测。而我,除了那本经济学书和计算器,什么也没有,却不断推敲逻辑,训练自己去理解市场深层的结构和人性的波动。 几年之后,深圳发展银行股票正式上市,那22股股票开始了近乎神话般的上涨。从最初每股30元,到一路飙升到10万元人民币的总市值,那一串数字跳动在我眼前的那一刻,我没有激动得失控,也没有沉迷在暴富的幻象里,只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清楚地知道,这不是纯粹的运气,而是提前认知与冷静判断的必然结果。当年660元,相当于普通职工一年的收入,而10万元,在当时足以支付一线城市一套商品房的首付。如果用今天的价值去换算,这几乎等同于用五千元获得了一百万元的回报。 对我来说,这并不是一场运气使然的暴富故事,而是一段让我彻底看清金融本质的过程。我更早地理解了,金融从来不是赌博,市场也从来不是纯粹的运气叠加,真正的本质,是结构、秩序、心理与趋势的综合力量,是能在混沌中看清路径并坚定执行的能力。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追逐热闹的人,而是那个在黎明之前,已经悄悄点燃火种的人。 我没有沉迷于股市,因为我明白,这样的机会,不会永远重复,也不该被当作短期财富的幻象去追逐。我用那22股股票的经历,确立了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也从那时起,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系统中保持冷静,学会了提前布局,学会了在多数人尚未反应过来的时候先行一步。 我是中国第一代股民之一。没有人教,没有人带,没有分析师,也没有所谓的投资课程,连“股市”这个概念都还未真正成型。我在信息荒漠的时代里,凭借直觉、理性与一份孤独的笃定,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步跨越。那22股股票,至今仍深深刻在我心底,不仅是财富的起点,更是我整个人生认知体系觉醒的标志。从那一刻开始,我知道,未来的每一次跃迁,都不在热闹的声音里,而在静默的积累和清醒的判断之中。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696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