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1986年,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大学生 作者:巫朝晖 时间:2025-6-26 周四, 下午1:56 [人生]1986年,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大学生 1986年,我考入深圳大学,成为这所年轻大学第一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那一年,全国的计算机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硬件稀缺、教材缺乏、资源有限,整个专业都带着浓厚的实验色彩,像是一场在迷雾中探索方向的冒险。那时的深圳,刚刚进入改革开放的风口,城市是新的,学校是新的,计算机更是全新的概念。很多人连“电脑”长什么样都没见过,整个社会还停留在用算盘记账、用打字机写文件的阶段。我们这群少年,被称作“计算机的未来”,但没人真正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那时候,国内能找到成体系的计算机书籍几乎是一种奢望。图书馆的书架上空空荡荡,能借到一本《BASIC 编程入门》就像中了大奖一样,而绝大多数的学习,只能依靠老师在黑板上的手写笔记和讲义。课堂上,老师多是照本宣科,讲解指令、语法、流程,布置一些简单的编程作业,很多同学只是机械地跟着课本抄写,严格按照步骤输入一行行命令,从未想过为什么要这么写,更不敢去尝试修改或创新。而我,却从第一堂课开始,就忍不住想要拆解那些代码,逐个参数去改动,试着让程序在屏幕上跑出不一样的结果,甚至开始尝试写出属于自己的小程序。 我很快发现,计算机不是一台“死的机器”,它是一块可以无限延展的画布,只要你敢尝试,就可以在上面描绘任何逻辑与世界。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道看似简单的编程题——在屏幕上打印1到100的数字。大多数同学照着课本的流程,写了整整几十行的循环语句,而我经过思考,只用了不到五行的精简代码就完成了。那天,老师拿着我的程序愣了很久,眼神里带着惊讶和难以置信,最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对计算机的理解,已经超出了课堂的范围。”就是那一刻,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和这台机器之间,有着别人未曾感受到的默契与无限可能。 我很快就对课堂知识感到不满足,开始拼命去找各种资料补充。那个年代,想学编程,几乎只能靠“挖”。我常常在课余时间跑去图书馆,把所有和计算机沾边的资料一页一页翻出来,能看懂多少就吸收多少。废旧书摊成了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我在那里淘到过一本泛黄的英文原版《C语言程序设计》,书页上还带着别人写满的密密麻麻的批注,我花了整整一个月的生活费才把它买下。当时我几乎不懂英语,只能一字一句地拿着字典去翻译,白天上课,晚上拿着台灯对照词典,一晚也许只能看懂一页,但我没有放弃,因为我清楚,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把能打开未来大门的钥匙。 1987年,学校新引进了一台IBM 286计算机,那是当时最先进的设备,速度比普通的XT机快了一倍,还能运行早期的图形界面。但这台机器被锁在机房里,只有老师和研究生才有权限操作,本科生想接近它,几乎不可能。我不甘心,每天中午都会跑去机房,假装整理资料,偷偷看研究生们怎么调试程序,怎么运行不同的指令。终于有一天,管理员临时离开机房,我鼓起勇气坐到了286的座位前,手指微微发抖,心跳快得几乎听得见。我小心翼翼地敲下第一行C语言程序,当屏幕上出现那行熟悉的“Hello, World!”时,整个世界都安静了。我握着键盘的手缓缓放下,心底那股悸动和兴奋像潮水般涌来,那一刻,我清楚地知道,我能掌控这台机器,我能在这个看似冷冰冰的世界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逻辑和秩序。 然而,现实很快泼了我一盆冷水。1988年,我去一家电子公司实习,满心期待终于可以将所学用在实践中,幻想自己可以参与一些核心的项目或研发。但到了公司才发现,他们所谓的“计算机部门”,不过是用几台XT电脑录录数据、打印报表,整个工作连一行代码都用不上。我提出过一些改进建议,告诉主管如果建立一个自动化的数据管理程序,能让流程高效数倍,但主管只是淡淡地说:“计算机只是工具,关键是会不会用。”那一刻,我感到彻底的震惊,他们根本看不见计算机背后的无限潜力,只把它当作一台替代算盘和账本的机器。我忽然意识到,中国的计算机时代,真正的浪潮还远远没有到来,但我已经在上路,绝不会回头。 实习结束后,我写下了人生中第一个完整的程序——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虽然功能简单,只是可以录入学生分数、自动统计总分和平均分,甚至能按照成绩分类排名,但当我看到程序准确地运行,生成整洁的数据表格时,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计算机不只是科学家的玩具,不只是实验室里的冷冰冰的设备,它是真正能够改变现实世界的力量。 1989年,我升入大三,课程难度陡然加深,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汇编语言接踵而至,但我的学习节奏依旧轻松,甚至有企业主动联系我,希望我能去实习帮他们搭建内部的小型信息系统。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我会顺利毕业、拿到一纸足以改变命运的文凭,然后走上人人羡慕的高薪岗位时,我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无法理解的决定——我决定放弃毕业考试,出国闯荡。 所有人都在劝我:“再两周就毕业了,你为什么放弃?”、“拿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证,你未来的路会更好走。”、“中国刚刚开始发展计算机,你离开就是自毁前程。”但我心里无比清楚,留下来,就意味着被体制困住,意味着只能在狭窄的轨道里缓慢前行,而我看到的未来,远远不止于此。 1989年3月,我带着一只简单的行李箱,踏上了飞往澳洲的航班。那时我对澳洲几乎一无所知,不会说英语,甚至不知道一张公交车票多少钱,但我知道,世界的另一端有着我想追逐的自由与未知。那只行李箱里,除了几件衣物,最贵重的东西,是那本被我反复翻阅的《C语言程序设计》和一本厚厚的《数据结构》。 飞机降落在墨尔本机场的那一刻,我站在陌生的街道上,周围的一切都是新的,空气里夹杂着不熟悉的味道,心里没有太多兴奋,只有清晰的茫然和无法后退的决心。我知道,这是一条没有回头路的旅程。 我没有拿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证书,但那几年留给我的,是更为珍贵的财富:独立思考的能力、质疑权威的勇气,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决心。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些质疑我“自毁前程”的人,或许早已淡出这个行业,而我依然在用计算机的逻辑和思维支撑起一个又一个超越时代的系统,从物流智能化,到信息结构优化,再到多维度智能交互,每一个领域,都有我留下的轨迹。我不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从业者”,但我用计算机,改写了现实。 我是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大学生,但我的终点,从来不在那张毕业证书上。这一切,只是一个开始。 来源: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696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