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爱情

澳洲雪梨/李娜

 

有人作过统计,上海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人,这个比率位居全国榜首。所以很多人忧虑的断言:未富先老、养老体系尚未成熟等个人和社会原因,将使上海这个经济发达城市遭遇新的挑战。作为电视工作者,我免不了要从我的工作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那就是老年人的婚恋问题。 做过许多不同的节目,《精彩老朋友》是我做过得最有价值的一档节目。这种社会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可以对一些你素昧平生的老人,带来生活质地上的巨变。那些已经不惑的,知天命的,甚至是古稀的,耄耋之人,带着对爱情的渴望,对二人世界的向往,忐忑的向我们走来……要知道,他们中的一些人,一辈子都没在众人面前大声讲过话;年轻时谈恋爱那会儿,连句情话都没好意思说出口。现在,人已经老了,却能勇敢的站出来将自己的个人情感问题公诸于天下。如果不是因为内心的孤单太难以承受,如果不是因为晚年的寂寞太过于无以名状,他们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就变得勇往直前了呢?!每当想到这些,我都在内心提醒自己,我乘载的责任多么重大——我担负的,是他们的爱情。

他们的爱情,好像是这个社会中最不容易被听到的一种声音。来自家庭的,社会的,现实的,旁人的各种嘈杂声响,都冲击着他们那本就微弱的呼唤。尤其是来自儿女的,那几乎成了一种震耳欲聋的咆哮,淹没着老人们欲言又止的渴望。很多老人走进我们的节目,都是背着儿女偷偷来的。没有支持,就意味着没有关爱;没有理解,就意味着没人体谅。老人们总是在镜头前轻描淡写,即便内心满是凄凉,他们也从不愿意埋怨孩子的不是。他们只是说:“儿女觉得丢人,其它没什么。”“他们觉得我再婚,对不起他们死去的妈,我理解他们。”“他们怕我被骗,为了我好。”我们这些作儿女的,听见了吗?我们为父母设置了心灵的围墙,父母却还在寻找出路为我们开脱。那么,是什么又让他们非来不可呢?“一个人吃什么都觉得不香,两个人吃什么都有滋味……”“真的害怕自己生病,想喝杯水都没人倒……”“孩子都有各自的家庭,我一自己呆着就胡思乱想,觉得活着没意思……”把前后的两组话连起来听,你就替他们的人生觉得辛酸。本来,不能从一而终就是生活的不幸。而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人为的设置障碍不让他们走出阴影,就酿成了他们人生的不幸。叶惠贤老师是他们的同龄人,他这一生可以说是久经沙场。人生百态,酸甜苦辣,都沉淀在他那醇厚的人生阅历中。即便是这样,他仍常常忍不住在台上流泪。我知道,这是哀痛者之痛,伤心于这些老人晚年的孤寂和无力;但这更是喜幸者之幸,感动于另外一些善解人意的儿女的孝敬之举。我很难想象,一个老的有些弯曲的身影,是如何悄悄地在家里翻出一套平时舍不得多穿的新衣服,仔细的抹平上面每一个褶皱,又对着镜子,小心的梳妆;我很难想象,一双老的有些颤抖的双手,是如何轻轻的锁好门窗,然后装作若无其事的走出弄堂,漾没在拥挤的人群,奋力挤上公车……就像我说过的,忐忑的向我们走来……我真的很难想象,背负着巨大阻力和压力的老人们,该如何承受来自下一代的管制。年幼的时候,受父母限制;年轻的时候,受时代限制;这到年老了,没想到乾坤又倒转了——孩子不同意,他们连爱的权利都没有了!我不知道,被称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他们,在不允许爱情生长的家庭里,如何获得心灵上的阳光。身为儿女,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剥夺父母选择晚年生活的权利呢?就因为他们把一生的精华都献给了我们?就因为他们向来以我们为重心?就因为他们一贯迁就我们?所以,我们就要让他们连最后剩下的幸福一并贡献出来吗?!不!当代的儿女应该把老人的婚恋看得像衣食住行一样必要,毕竟我们的社会已经发达到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并重的水平了。而置他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于不顾,应该被视为现代文明下的一种不孝。写到这里,我可以断言:如果不是很多老人勇敢地跟随自己的心灵,追求自己的精神幸福;如果不是有很多儿女能够重视父母的情感需要,支持他们找寻老伴儿,那么有1/5老人的上海,将变成一座没有爱情的城市。忽然想起一位诗人的诗句:“什么都老了,只有爱还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