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潮的陈年
——品陈超诗歌的时代味儿
中国湖南/湘西刀客
文学是一面时代的镜子。这在品读诗人陈超的几首诗后我脑子涌出的第一个概念。诗人陈超发表于《诗刊》(2006.2下半月)刊上的《诗八首》,就充分体现出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气息与诗歌中反映的时代背影。
从首诗的《一个新词》来看,诗人是很看重诗歌语言出新与凝练的。诗人不仅是一位哲学、诗歌理论学者,更重要的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诗人。多年的诗歌写作实践,使他对于语言的敏感。一个新词的出现,就足以引起诗人的重视。而日常的一般口语,也能在诗人笔下自然地出没与流露。
《少年记忆:水仙镜像》诗中的“碎花的球鞋带儿……一块橡皮……传错了的纸条”等,都是一般的物像,大多数人在少年的记忆中都有过,就是现在,也还在上演着这样的故事。但陈诗并不就此打住。让我们看看后一节:“大耳朵的红小兵女排长/她来啦!……”这一句,充分体现了上世纪那个特殊年代的时代特征。突兀在读者的眼前。让我体会到诗歌对于时代记忆的高度浓缩表现力。
在《大淀的清晨》一诗中,诗人描写了白洋淀早晨一个阳光明媚的时点以及诗人这时的快活释放。如果将该首诗的最后一行“我就将一步跨出‘现代化’的时间”去掉,我想谁也不能破译诗的写作时代背景。而接下来的在《夜烤烟草》中,诗人很好地抓住了“喇叭筒”这个物象。而且还是“旧报纸条儿变戏法似地卷成两门大炮”的烟卷。一语中底知青时代的要害,充分表现出那个时代的味儿。可谓是字字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