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行

朱庆平——江苏省东台市

 

平原的孩子爱山,不管是高耸嶙峋的,还是矮小连绵的。可我母亲不爱登山,她从小有足疾,身体瘦小,和我父亲结婚十几年也生不出孩子。邻居婆娘扯衣角叨咕,何不去狼山烧烧香,磕磕头,兴许就生了。我娘去了,在爸爸的搀扶下,艰难地登上了狼山……回来后,爸爸经常对母亲和邻居说鬼话:母亲在下山的时候,身后跟了两童子。一年以后,果真诞生了我哥。后来隔了六年,又出生了我。在我的心目中,狼山是座圣山,它应写做郎山二郎山

我早已想去仰望这做圣山,由于种种说不清的理由,拖自母亲已谢世三年的今天,才带着妻和女儿,怀一颗虔诚的心来了。

狼山,古代又称狼五山,相传有白狼踞其上,故又叫白狼山。狼山的山名历史久远,唐天宝年间,我国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经过狼山,以避风浪。由此可知,唐代已取名狼山。宋代淳化年间,州牧杨钧以字不雅,以易狼,又以山北紫石岩产紫石,改称紫琅山。

狼山与周围的地势一点也不协调,突兀地坐落在苏北平原南端的长江口北岸。无论是从平地还是长江上远远望去,皆可用青几点(文天祥《渡海望狼山》诗)来形容。千万别嫌它小,苏北除连云港有几座高山之外,就别无所寻了。

但狼山真的很小,小得让人发笑,一百多米的高度。飞瀑之下,必有深潭。一进山的北门,竟也有一汪水潭,水色微黄而清澈,与上方的紫石岩互为映衬。再往前走,骆宾王之墓跃入眼帘,真想不到他是我们的老乡。文学史上这样叙述:初唐四杰,要数王勃成就最高。所以,我对老骆真的了解不多。我不想学余秋雨那样,补上一大摞资料,来掩饰自己知识的贫乏,等有时间再补上这一课也不迟。我只知道,南宋的文天祥是从这里乘小舟逃生的,逃回他日夜思念的故国——钱塘杭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誓言,仍激励着我们的爱国情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开始登顶了。顶上有狼山广教寺,它建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是一座千年古刹。这里从古到今,香火隆盛,香客如云;尤负盛名,是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怪不得当年母亲要到这里来求子。登临绝顶之上,好似置身半岛,左为浩浩汤汤的汪洋大海,右为水雾缭绕的奔腾大江,再眺南方,对岸便是国际大都市上海,回首身后则是人气旺盛的山乡”——高楼参差,车水马龙的南通市。

当年在大学里学习现代汉语时就知道,南通属于吴方言区。那顺理成章,南通人主要是古吴的后裔。他们飘洋过江,在长江新孕育的这片沙滩上捕猎耕种制作,和来自中原的移民一起给黄海之滨带来了文明。古人把北方民族称为北夷匈奴,将南方的叫做南蛮,不知何时、何人(主要是南通北部和盐城南部的人),据此把来自江南的南通人叫做沙蛮。张謇是沙蛮的代表,他的后代,以制海盐、种棉花、搞纺织等为优势向北筚路蓝缕,足迹涉及今日东台和大丰。

现在的狼山儿女的情况,还用得着我说吗。我佩服你——狼山人!

我搀妻携女下山的时候,似乎觉得身后有人在向我挥手。我知道这些人中有沙蛮、唐骆、文天祥,还有我母亲,我不知道她啥时也来这里了,但我知道他们向我们挥手的不同意思。

 

作者简介:朱庆平,男,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江苏作协会员,于国家级、省市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近千篇,其中文学作品五百篇左右。